传统零售企业电商化的核心挑战与成功基因(2)

时间:2012-04-03 08:15  来源:网络资源

  人才匮乏

  不同核心挑战的共同背景

  作为一个资深研究人士,张鹰显然有更多的话要说。他相信今年国内的网购市场肯定会超过一万亿的规模,网购将成燎原之势。不过,在看好市场行情之余,他也有着一层深切的忧虑。

  据他介绍,2011年,易观先后调研了200多家做过电商的传统企业,结果发现,32%吃了后悔药,因为线上业务冲击了线下业务,不得不缩编电商这一块;而73%吃了回头草,“一年后回头做电商规划”。

  这两个略有交叉的维度都说明,传统企业电商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磕磕绊绊的。

  张鹰为此总结了六个原因,包括定位不清、机制不顺、格局不够等等,最后归结到“用人不当”。

  张勇对此给予了热烈回应。他说,传统企业做电子商务,会面临三个问题,而且“跟事都没关系,都是人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企业DNA、人才以及组织保障问题。张勇认为,“电子商务领域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创新”,“没有一个人是学互联网出身的,要大胆培养年轻人”;最后,从一家企业的电商部门最终向谁汇报工作就可以看出各部门之间的响应程度,“结果完全不一样”。

  显然,张勇已经将矛头委婉地指向了人才问题的终结者,对一家企业而言,就是企业老板。

  也许是因为深受老板器重,七匹狼电商部总经理钟涛才乐于在公开场合采用更为直白的表述方式:“本质上品牌电商的成败取决于一把手,一把手的眼界和胸襟决定了电商路能否走得更远。”由此,他进一步追问:“电商团队,是独立团还是文工团?”

  这种务虚层面的探讨,对于传统电商来说实在大有裨益。而且,也丝毫不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们遇到的核心挑战。

  易观电子商务咨询中心总经理冯阳松就采用了条分缕析的形式。他说,不同传统企业的电商化挑战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三类,一是线下制造企业,二是线下零售企业,三是线下服务企业。

  其中,线下制造企业又可以分为强势和弱势品牌制造商两种,前者的核心挑战在于价值定位。如果单纯将之作为卖产品增收的一个新销售渠道,不过是一叶障目大材小用,而且很容易陷入担心线上规模有限、与线下业务相冲突、“损害”品牌形象的犹豫焦虑之中。正确的做法,是看到电商渠道在经营客户塑造品牌、提升整体业务效率方面的“大用”。

  而对于更多的弱势品牌制造商来说,则应该注意业务定位。毕竟,互联网的营销环境下,买卖双方的信息更为透明对称,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因而,竞争也从单一的渠道竞争变为价格竞争和品牌竞争。定位不清的后果是惨痛的,难免要吃“后悔药”或者“回头草”。

  冯阳松说,对线下零售企业而言,拿货模式的挑战是品类规划。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上什么不上什么,如何定价,都需要斟酌再三;同时,在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品类扩张的路径应该如何选择,也是慎之又慎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至于地产模式,很不幸,在他看来,迄今为止,国内尚无成功的范例……

  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线下服务的客户体验,都必须回到原点:人才。

  但传统企业的电商人才储备到底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从中小企业的互联网应用状况就可见一斑。

  近日,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副主任陈建功指出,国内的中小企业中,有90%使用电脑办公,85%使用互联网,使用目的主要是发布信息和商业联系,还比较简单。而早在2009年,国外企业的互联网使用率就达到90%以上。最关键的是,在受访中小企业中,建立了网站或者网店的比例才48.1%,企业网站有专职团队负责的仅22.5%,近六成企业网站平均一个月都难以更新一次。

  “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将网站作为信息发布的重要领地”,陈建功对此表示忧虑,“利用水平普遍偏低,认为网站为自己带来了流量和订单的企业仅占18%。网站并没有成为电子商务的工具。”

  显然,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企业要走好电商化之路,即便能从现有的电商市场中挖到人才,也无异于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