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转型是百货业唯一选择 不突破死路一条(4)

时间:2013-05-07 08:11  来源:网络资源

  【趋势三】:线上线下互动,百货业高频度“触电”

  观点1:百货“触电”不仅停留在战略意义

  2013年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之间的 “厮杀”只增不减,很多百货业者发出共同的声音:不改革不行。

  其实,商人的本性是“赚钱”,不少传统百货经营者虽然主张传统零售的“霸主地位”,但实际上他们也被网络消费强劲的吸金能力所吸引。

  “2012年连锁百强名单”前三甲——苏宁云商、百联集团和国美电器去年实体门店的增幅均为负,其中百联集团同比大减8.2%。另一端,“百强”中去年新增网络业务者为6家,使总数达到62家。 “百强”中“触电者”超过六成,传统零售向电商扩容的态势十分明显。

  国内百货企业中,尝试进军电商的早有百联和银泰,近有万达和王府井百货。万达称,万达电商将在今年下半年上线。老牌百货商场王府井百货则已投资1亿元人民币进军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领域。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些百货公司“触电”仍停留在“战略意义”上。

  以银泰为例,数据显示,2011年银泰网计划销售10亿元,最终实现不到6亿元。从净利润看,2012年,银泰网依然处于亏损阶段。百联集团的电子商务 “百联E城”从建立至今已有六年,但其对公司盈利的贡献依然甚微。

  为何传统百货业不大举进军电商领域,原因颇多。

  首先,电商目前是烧钱行业,无论营销还是物流,都需要大量资金支出。同时电子商务正处于“多国混战”阶段,价格战此起披伏,极大地提升了成本支出。仍未建立起自己市场的传统零售商此时想分一杯羹,最终很可能腐蚀其原有利润。

  “我们对‘触电’依然较谨慎。”友谊股份总经理李国定指出,除了成本和投入高,目前电商在法律、税收方面还存在许多盲点,电商无店、无税、无品牌、无质量检控的“四无”现象十分严重。“未来管理层一定会对此进行大规模整顿。在没有找到一种稳定、合理的盈利模式之前,我们觉得现在还不是大力发展电商的最好时机。 ”

  从具体操作看,百货公司“触电”,并非简单地把线下商品拿到线上去卖。如何有效融合互补,也是经营者普遍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可以明确的是,百货业的电子商务不能按纯电商模式进行复制。目前,百货公司大部分商品仍是别人的品牌,只有少部分自营产品,如果店里的商品完全复制到网上出售,只会分流客户,对百货公司实体经营没有好处。所以,百货电商平台应该是实体的补充,绝不能是重复或替代。 ”有百货经营业者也对记者强调。

  统一的思路是,将线上与线下商品“错位”处理。 “比如,实体店商品约三分之二不同于网上,特别是中高档产品和上架新款只在实体店出售,而下柜、打折或低档商品则能在网上买到。这样能避免线上线下互相‘掐架’。 ”

  此外,如何从已有的电商集团中抢占一席之地,对目前的传统零售经营者也有一定难度。李国定给出了一定思路。 “传统百货业者有渠道优势。将来,百联集团推出境外采购公司后,可直接将货物挂在网上,实现‘先下单后采购’。这不仅可缓解产品库存和积压的风险,特有商品和正品保证也将增加网店的吸引力。此外,百联还有自己的消费卡,这个优势更可充分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