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1-03 08:42 来源:网络资源
创可贴
回归“标超”时代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欧尚等外资超市进入中国,大卖场业态在中国迅速生根发芽。大卖场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品类齐全,物业附带大型停车场,能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
由于大卖场业态体量大、整合供应商资源的能力强、适合跨区域作战,在随后十多年时间,大卖场成为中国零售业的主力军。不但外资超市以这种业态进行扩张,本土零售企业也纷纷效仿。
然而,2005年之后,一些微妙的市场变化使得大卖场在扩张方面不如之前那样凶猛,这一趋势在近两年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首先,消费者购物需求发生了变化。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平价”的购物诉求,对“一站式”购物也没有之前那样向往,而便利性和个性化的商品服务成为其追求的新消费趋势。在这方面,大卖场就明显不如社区超市那样更加贴近消费者。
其次,竞争过度激烈,大卖场业态趋于饱和。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在上海针对大型综合超市所做的调查显示,近年大卖场的开店数量在下降,有的月份甚至创下大卖场在沪开店新低。同时,上海大卖场门店的销售额平均下降幅度为10%左右。顾国建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大卖场在上海已开始出现向下的拐点。
最后,城市网点资源日益匮乏,选址更加困难。由于大卖场对物业要求高,比如面积要10000平方米以上,卖场规划要平整,还要带有停车场。在这种情况下,大卖场的扩张和发展受到限制。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面积在数千平方米的社区型超市,也就是“标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另外,随着消费升级,更加贴近消费者、更能及时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变化做出调整的社区型超市,也开始绽放出独有的魅力。可以说,零售业现在正开始回归到“标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