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型超市如何转型与突围 要靠差异化?

时间:2012-01-03 08:42  来源:网络资源

  受成本上涨、通胀等因素影响,零售企业正面临利润下滑的危机。上海财经大学新近推出的“500强竞争力指数”名单,对入围其中的15家商业零售业企业研究发现:尽管这类企业的发展整体表现稳定,但盈利水平却有一定下降,这对零售业来说值得警惕。

  与大卖场相比,一些立足于社区的中小型超市,由于体量小,规模效应相对较弱,日子更加难熬。如今,大卖场、百货店、专业店甚至街边小店都能够对社区型超市的客流产生分流作用,在此背景下,社区型超市该如何转型与突围?本期创业圈,我们邀请了业内企业负责人与专家就这一话题进行了集中探讨。

  焦点一:竞争压力

  由于我国商业网点缺乏规划,网点资源过度开放,因此社区超市面临着无序的过度竞争,利润空间逐步缩小,生存压力陡增。

  找准区隔,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与大卖场比便利性,与便利店比品类齐全和价格优势;在生鲜经营上,要舍得下本钱,使超市80%的商品都是生鲜食品和日用品。

  李燕川:面对市场竞争,社区型超市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做到差异化经营。大卖场解决的是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问题,要求商品齐全、卖场周边有停车场等;便利店的特色是方便,结账快,但商品数量较少,以食品饮料为主,有的便利店还包含一些快餐,消费者以白领为主;而社区型超市的定位是解决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外加一些日用品的购买。有了精确定位后,社区型超市应该研究自己的消费者和客户群,根据自己的定位来选择适当的商品组合。比如,社区型超市80%的商品是日用品和生鲜、食品等。

  社区型超市周边居民小区较多,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增加与消费者的黏合度。一些上班族工作忙,因此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的家庭。这个时候,社区型超市不妨成立专门的小组帮助和照看这些老人,为这些老人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做好客情关系,从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上一辈追求低价的购物习惯不同,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购物环境以及服务品质。社区型超市在消费升级时代应该做好从购物环境、商品结构、服务品质的调整和提升,比如通过增加一些高端商品留住消费者,不仅能提高门店的客单价,还能提升超市的利润空间。

  胡春才:社区超市要想有效地应对大卖场和便利店这“一大一小”的挤压,就需要挖掘出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优势,这样才可能使市场的局势由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格局,转化为大中小齐头并进的百花齐放的市场均衡格局。

  具体的对策包括,一是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社区超市的弱势在于品项没有大卖场齐全,价格也不具优势,方便性又不及便利店,然而这只是我们惯性的思维,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劣势就会演变成优势,社区超市的便利性要远远超过大卖场,而品项齐全度及价格竞争力又是远远大于便利店的,那么只要我们围绕这两点来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就不怕“一大一小”的挤压。

  二是找准那些消费者对于便利性敏感、而且对价格也比较敏感的商品品类,然后在这些品类上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向其他品类扩展。什么品类可以担此大任呢?那就是生鲜品类,便利店无法开展生鲜品类的经营,而大卖场又太不方便到达。因此,社区超市一定要在生鲜经营上舍得下本钱。

  王卫:社区超市面临的竞争其实是来自自身的竞争,就是自身的差异化定位。社区店不能只看成大卖场的缩微版或夫妻店的扩大版,社区店聚焦生活用品和生鲜制品,便利便捷及提供日常所需,优势远远大于大型卖场;社区店连锁化经营,商品质量、价格体系远远优于夫妻店、便利店;规模的社区店,利用自身平台,在功能服务、设备设施、信息化上有特色和优势,在营销上更容易实现同步;而中等规模的社区店,在租金方面较便利店便宜,卖场选址容易,有利于快速扩张,进行区域规模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