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2-29 08:06 来源:网络资源
强化购物体验与品牌
转型电商并非传统零售业的唯一出路,强化购物体验或许是另一个好的选择。
前述金融街购物中心管理人员对记者表示,受电商冲击的商品更多是轻感官体验且价格相对便宜商品,一些重感官体验的商品还是主要通过传统零售的方式购买,因此“电商不会取代零售业,传统零售有着明显的自身优势”。
她认为,除了重视网上销售外,零售企业应该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即提升现场购物体验,这是电商不具备的。
北京市百货大楼总经理周晴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现在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购物,而是需要多层次的购物享受,这也是购物中心进入建设高潮的原因之一。“尽管电商崛起对实体零售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传统零售企业的体验性和综合性是无可取代的,传统企业如何发挥这种优势是获取市场份额的关键。”
事实上,为了满足顾客多样性的需求,传统百货企业也逐渐开始向覆盖百货、超市和娱乐等业态的购物中心进行转型。一些百货大楼作为老牌百货店的代表,也在此前完成了“购物中心式百货店”的改造。
传统零售业的另一个本钱是品牌。
天猫销售数据显示,“双十一”当日,在女装TOP100店铺统计数据中,排在榜单前三位的裂帛、茵曼、韩都衣舍均为其一手打造的“淘品牌”,ONLY、ochirly尽管销售不错,但也屈居其后。
从榜单中不难发现,随着电商发展的不断加快,其促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线下品牌加入。但大部分都是一些在传统零售渠道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二线品牌,百货业态赖以生存的那些大品牌,大多没有进入电商渠道中。
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电商平台的目标顾客群年纪相对较低造成的。目前,大部分高端品牌并没有进驻天猫等电商平台,仍选择与其定位相符的传统零售渠道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品牌优势,也成为传统零售企业触网并迎头赶上的基础。王府井百货将在年底或明年初上线的王府井百货电商平台,将依托实体店积累的品牌优势,通过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将超过300个品牌、数万个单品放在网店销售。
多业态组合拓展利润来源
面对销售下滑和成本上涨的双重夹击,突破原有粗放型的经营模式,通过多业态组合拓展利润源头,也是当前传统零售业自我拯救的方式。
据记者了解,目前不少资金实力较强的零售商大多选择了自购物业这一“零售+地产”的扩张模式。公开资料显示,如果企业自有物业,运营成本会比租赁物业低30%~40%。
实际上,早在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不少国内外零售企业就开始选择在中国自建物业、涉足商业地产项目,期望能够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
据悉,TESCO乐购去年在中国就成立了专门的地产公司,独立设计、开发、招商和运营乐都汇购物中心,目前在国内首家自有物业的购物中心已在福建开业。
而一贯在地产业务方面保持低调的沃尔玛从今年3月起公开招聘地产经理,意图在全国拓展新店开发计划。另外,华润苏果也计划今年拿出10亿元作为物业购置资金。
目前,一些零售企业开始尝试多业态经营,“跨行”经营现象越来越多。除了进军商业地产、增加自有品牌、扩大物流建设、开拓电子商务外,增加业态内容也成为新利润增长点。
人人乐超市自去年开始就在深圳、西安推出“美乐电器”品牌,低调进军家电连锁市场,意图在商超规模难以扩张的形势下,杀出一条血路。人人乐超市市场部经理刘佳俊表示,“超市+百货+家电+家居”是人人乐目前打造的商业模式。
而华润万家则将药妆店、太平洋咖啡、OLE超市、华润堂、酒窖等6~7个业态捆绑在一起,将于本月底一起进入广州太古汇。“多业态协同发展,在租赁谈判时也更有筹码。”华润万家公共事务总监刘岫军表示,多元化可以让零售业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
今年2月,日本著名学者、明治大学教授上原征彦先生在关于世界流通正面临重大变革的报告中提出了全球零售业中存在的四种现象:
一是由传统的重视“集客”向重视服务顾客转变;二是由单纯的从制造商、批发商手中的“集货”向流通、制造一体化的创造性流通的转变;三是由一连串的简单交易向构建供应链的转变;四是新型低价零售业态的出现。
为此,多名业内分析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零售业经营更需要创新经营方式。要以提供高质低价的商品为核心,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可以通过扩大自采比例来创新零售业供销路径,也可以往自营和联营相结合的方向进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