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如何走向世界 全球化四原则(2)

时间:2012-05-10 20:34  来源:网络资源

  三思而后行

  既然鲜有零售商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那他们就应该三思而后行。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零售业的独特特点。首先,通过兼并当地零售商进入国外市场是很难的。发达国家的零售商很少愿意出售。即使信誉很好的企业也很难进行兼并——沃尔玛在韩国遭遇失败,家乐福在日本和比利时也没有成功。

  同样,零售商们自力更生寻求发展也不容易。高额租金、激烈竞争、难觅合适的经营地段——这些都是他们要面临的障碍。新兴市场零售业高度分散,更加区域化,难有企业建成大型连锁网络。

  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认为外国商家会给他们带来新鲜、有价值、与众不同的体验。特易购子公司Fresh & Easy在美国的遭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当地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多少新鲜感,店面的选址也不尽人意,更糟的是,特易购派去的管理团队都是最精明优秀的主管。

  相反,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认为外国商店的价格更高,而且还不像本地商店那样提供免费送货、信用贷款和定制包装这样的服务。而且,在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法律会保护本土零售商免受外来竞争。

  而且,杂货零售行业固定成本高、利润低、回报慢。零售商必须在每个国家建立大型销售网络,才能从规模经济、供应链投入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科技投入中获利。然而,大多数零售商通常会先由一个城市扩展到另一个城市,进而由一个地区扩展到整个国家。把销售网建设到可以盈利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收回这些成本。在进入中国15年后,沃尔玛才在2010年达到盈亏平衡。

  杂货供应商可以通过迎合细分顾客而盈利,但大众市场零售商却需要迎合不同交易领域的顾客。

  另外,外来企业需要面对高度专业的本土对手。这些“本土杀手”熟悉当地人的偏好,能够据此调整供货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相反,外国公司需要满足连锁网络内不同国家顾客的需求,这使他们更容易出错。全球供应链的优势也因产品种类而有所不同。当地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的不同,导致食品类商品的购买机会相对减少。只有非食品商品占主导的时候,盈利才会增长。

  全球化四原则

  当然,这并不表明零售商不该进入国外市场。只是该行业的特点决定并不是每个零售商都适合走出国门。但如果真的决定走出去,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也许会在海外市场做得更好。

  原则1:本土市场是全球化的关键。

  零售商在海外投资时会犯两个错误:首先,他们认为国外市场机会更大,更自由,也比本土市场更容易切入。其次,本土经营会让他们分心。两种错误的损失都是很大的。零售商本土实力越大,其海外企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越大。沃尔玛在美国的领导地位毋庸置疑,这是其称霸全球的关键所在。相反,家乐福丢失了本土市场份额,2011年上半年利润下滑40%,这导致其海外市场问题百出。

  零售商们还要牢记,没有成熟市场,只有成熟的管理者。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零售商也在本土市场耐心地实践创新发展战略,以此积累走向全球的实力。

  原则2:不断为市场带来创新。

  缺乏创新的零售商很难甚至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一直缓慢扩张的廉价超市Aldi告诉我们,如果零售商可以提供新的价值主张,消费者也愿意转变。德国超市“超级平价”的价值主张在海外盛行。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一群喜欢低价、不在乎服务的顾客。凭借首创的小型店理念,Aldi在欧洲、澳大利亚、美国成功扩张。

  Aldi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简洁的运营模式和低操作成本,从而让利于消费者。Aldi限制每种商品的库存量单位,以保证其多数自有产品供应商制造的产品大小相当,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简洁的店铺布局,以及物流和运营的配合,使Aldi商品价格比大超市低40%。同时也为顾客带来便利,在大超市购物要花几个小时,在Aldi只需一半时间。

  创新会推动零售商成功进入新市场。

  原则3:差异化比协同效应更重要。

  人们通常认为全球化扩张会带来销售增长和规模效应。然而,规模较小的当地企业通常比跨国公司做得更好。全球化的协同效益并没有人们预想的那样大。只有零售商在新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规模效益才是有利的。沃尔玛在德国艰难前行的部分原因是,在一个廉价商店销售额占47%的市场中,其低价优势无法显现。因缺乏规模,其无法从信息技术和物流系统中获利。

  调节全球的协同效应,让各个国家的分公司独立经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平衡措施。如果消费者更加关注本地产品,协同效益就越难发挥作用,关键是要让协同效益为满足顾客需求服务。

  原则4:时机很重要。

  零售商要仔细想好进入市场的时机。他们有时过于着急。最全球化的家乐福在许多发达国家市场遭遇挫折,因为那里的消费者还无法接受大型超市。同时,进入海外市场的时间比零售商们想象地要长,结果巨额的资金投入让他们疲惫不堪。这个问题在分散市场更为突出。

  零售商总要走向世界。如果分列美国市场二、三位的Kroger和Target一直等待时机,他们会错过进入海外的绝佳机会,未来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判断最佳时机的一个主要标准是运营模式。

  现购自运店可以尽早进入市场,因为这种模式适合夫妻经营。廉价商店也可以早些入市,总会有消费者认同他们的平价理念。但如果廉价店过早入市,他们也会面临一些困难——缺少自有品牌供应商,市场上的经营模式太少,其平价优势难以显现。

  不能以零售商涉足的市场数量判断其成功与否。那些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的零售商可以停止向其他国家扩张,而只专注于能成功产生规模效应的地方。他们可以将本土市场策略引入海外市场,包括扩大店面数量、展开新的经营模式、增加商品种类和服务。只有这样,零售商在才能充分满足海外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