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如何走向世界 全球化四原则

时间:2012-05-10 20:34  来源:网络资源

  全球化的诱惑几乎是难以抗拒的。在美国经济难以扩张,欧洲濒临衰退之际,发展中国家迅速成长的市场,为提高目前的营收和获利提供了最佳良机。波音、可口可乐、杜邦、通用电气、惠普、IBM、甲骨文、联合利华、迪斯尼,这些来自发达国家各个行业的公司都已成功走向世界,紧随其后者不计其数。

  全球化并非灵丹妙药。海外成功的方式各有不同,单靠投资海外,通常很难提升利润。大多数研究是观察跨产业形态全球化得出的启示,可能会产生误导。拿杂货零售业来说,绝大多数零售商没有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与其他行业不同,在大多数国家,零售市场仍然被本土企业主导,外来零售商成功和失败的几率大致相同。据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全球化对收入增长率和利润率影响并不大。有些产业根本不适合向海外扩张。

  一些杂货零售商在规划策略时,结合了本行业的特点,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同时,他们也找到了在国内市场发展的新路径。根据他们的经验,我们提出了适用于零售业的全球化原则,这也许对其他跨国企业也是有帮助的。

  全球化的压力

  零售商期望进入国际市场的原因有很多,通常包括扩大规模经济效应、降低风险、吸引新人才、为现任领导人创造机会、以及逃避因本土份额过大而被监管机构限制。

  发展是全球化的主要动力。零售业属微利行业,要想保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零售企业必须快速扩张。据股票投资咨询公司ValueLine透露,2009年,沃尔玛的预期销售增长率为8.5%,这意味着当年的销售额增加34亿美元,未来五年内的收入由4000亿美元增加到6000亿美元。相比之下,投资者对日用品巨头宝洁销售额的增长预期仅为5.5%,即2009年销售额增长45亿美元,未来五年内的销售额由830亿美元增加到1080亿美元,还不到沃尔玛预计销售额的五分之一。

  在巨大的增长压力下,许多公司的海外第一步充满机会主义色彩,也破坏了精心勾画的长期发展战略。1999年,沃尔玛凭借对阿斯达的收购意外打入英国市场。当时,沃尔玛本打算投资旗下规模较小的德国分公司,不料阿斯达宣布了将与英国家电零售商Kingfisher的合并计划。沃尔玛很快积极参与进来,并迅速抓住机会。阿斯达非常符合沃尔玛的定位和运营模式,不过这次并购在内部引起了争议,沃尔玛国际部主管Bob Martin因此辞职。

  零售商的地域扩张让人迷惑不解。

  从2000年到2011年,全球10大零售商销售额翻了两倍,但海外销售额从公认的低起点起扩大了4倍。人们很自然地认为,零售商为逐利会进入世界五大市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然而至今还没有一家公司打进全部五大市场。

  沃尔玛尚未进入欧洲大陆和日本,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虽然尝试过,但最终无缘美国、日本和德国。世界第三大连锁企业英国特易购从法国退出以后,就告别了欧洲大陆,最近才在日本和美国崭露头角。

  每一个零售商都在海外遭遇过失败。沃尔玛在加拿大和墨西哥顺风顺水,却退出了德国和韩国市场。特易购开拓出韩国和马来西亚市场,却无法进入法国和中国台湾。德国麦德龙在波兰和罗马尼亚异军突起,但其对英国和丹麦市场的进攻却以失败告终。家乐福已经退出欧洲多个市场,包括奥地利、捷克共和国、德国、挪威、葡萄牙、斯洛文尼亚和英国。然而与此同时,该公司在其他地区却有所突破,比如西班牙、比利时、希腊、意大利、罗马尼亚、波兰和土耳其。

  也许有人会说,消费者对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口味不同,导致了这些零售商的失败。但是许多像玛氏、雀巢、卡夫、宝洁、达能、联合利华这样的公司却成功将自己打造成全球品牌。这些供应商步入全球五大市场已有15年多,看来零售商全球化失败的原因,要归咎于其他因素。

  可以肯定的是,大型零售商,尤其是美、法零售商,已经在拉丁美洲注资。欧洲大型零售商也瞄准了欧洲中东部。但在许多国家,本土零售商仍占据市场份额的前两位,这表明一般意义上的全球化策略对零售业不起作用。

  事实上,据相关研究表明,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全球化的程度,销售和利润都不会受到显著影响;本土市场的GDP增长率是促进销售增长的主要动力;本土销售增长率对零售商的利润具有绝对影响。

  很明显,零售商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对全球化以及相关举措的态度。如果他们期望通过海外投资在短期内提高销售和利润,那他们会非常失望的。全球化对收入和利润的贡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显现。无论零售商对全球市场采取何种举措,国内市场对其业绩仍至关重要。这对于大型和小型零售商都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