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零售业发展11大预测(2)

时间:2011-12-24 21:59  来源:网络资源

 

  四、成本陡增,行业利润被压缩

 

  对于零售企业来讲,房租、人力成本、水电费以及商品损耗是其主要的成本构成。一直以来,房租是零售企业最大的支出,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人工费用甚至超过了房租。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员工的工资翻了一番,人力成本的整体支出还将远超过这一数字。
  
  由于零售业基层工资普遍比较低,劳动强度大,很难留住基层员工。尽管企业通过种种手段来降低人工成本,但业内普遍的观点是,人力成本压缩空间不大。通过优化流程、提升管理、增加效率等方式某种程度可以节省一些成本,但与目前人员工资增长来比较,效果依然很微弱。
  
  企业成本在增加,但销售增长缓慢,个别门店甚至出现利润下滑的情况,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国内零售业利润率持续下滑,由2010年上半年的16.9%下降为2010年底的15.9%,这一情况将在明年继续恶化。因此,随着人力成本上涨,我们要改变以往价格战的做法,通过改变商品结构,创造更多的毛利率来抵消成本上涨带给企业的负面因素。目前零售业粗放的人力管理方式必须变革才能有效应对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大环境。短期激励措施来刺激员工积极性发挥,通过一岗多能、一岗多用的方式,进行岗位合并、优化不失为降低用工成本的一个好选择。

 

  五、外资零售遭遇困境,内资崛起已然成势

 

  半年时间内,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TESCO四大外资零售商集体换帅,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反映出不仅零售业的大环境变得激烈而严峻,而且处境尴尬的外资零售业失去原来的活力,不再能担当起中国内资零售业典范这一责任,一切是中国市场的淘汰机制使然。加上,今年的零供关系、食品安全、价格欺诈等问题频频爆发,零售企业备受指责,外资零售商们陷入困境,出现萎缩的态势。
  
  以沃尔玛为例,加速开店的策略并没改变外资零售在中国的困境,反而凸现中国式变革过于激进,背离了沃尔玛传统的价值观的缺陷。

 

  沃尔玛在中国的快速拓展本来就是超国民待遇的产物。沃尔玛对选址对物业都要求苛刻,当地政府为借沃尔玛品牌价值影响,硬着头皮签下了条件苛刻的合同,不光如此,在网点资源、土地价格甚至税收政策方面都偏向沃尔玛等外资企业。在地方政府推动下,开放商也积极与外资零售商进行“捆绑”。可是随着我国本土零售商的发展壮大,地产商对外资零售巨头的依赖度在逐渐下降,同时,土地价格飙升后,沃尔玛等企业,曾经享受的那些超国民待遇(特别是免前几年地租),现在正逐渐消失。如今内资外资零售企业其实都已经一样了,在房屋租赁等各方面已由市场做主,处处要接受中国零售业市场的检验。
  
  与此同时,作为对外资开放最早与最为彻底的行业,我国零售业经受住了外资零售巨头们的冲击,并且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开始由“被收购方”转向“收购方”,今年,新华都和永辉超市就瓜分了易买得在华7家门店,这种角色的转换直接影响到了中外零售巨头的市场版图,而这种影响是持久的,未来的零售格局也变得悬念丛生。

 

  六、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迎发展良机

 

  零售行业经历了20余年的市场竞争,一线城市的市场已基本被现有企业瓜分,大部分优质的商业网点也被占据,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正呈现基本饱和。目前中国的零售流通领域共有300多家外资企业,分布在国内30多个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2012年这一现象将会更加凸显。这也同时意味着,新进入者已经很难在这些市场找到生存空间。二三线城市越来越成为零售商开发布局商业路线的重要选择。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预示着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空间在新兴的城市阶层中产生,这也将会是零售业开疆辟土不可多得的契机。目前,商务部已经在着重城镇商业网点规划,企业应多关注政策走势,关注城镇化给市场带来的发展机会。

 

  同时,商业地产也在向二三线市场转移,这将带动城市消费增长,有效促进当地的产业经济的发展,必然提升人口就业率,与之相配套的零售市场亟待完善。零售企业、品牌商进一步加大在二三线城市的布局,此举和这些城市未来的巨大消费潜力息息相关,也符合价值规律和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