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精品超市陷入盈利困局 高处不胜寒?

时间:2012-11-26 08:05  来源:网络资源

  2007年,在北京高端百货新光天地开出首个精品超市“BHG Market Place”,让北京华联先于同行剑指高端。然而在五年后的今天,已经习惯于被称为BHG的北京华联却陷入了净利连年下滑的窘境中。

  近日,有消息称,北京华联在沈阳惟一一家以“高端超市”定位的茂业百货店已悄悄撤架,或面临停业。同时,作为北京华联主要资产的华联综超最近发布的三季度报显示,其前9月的净利为4236万元,与五年前的1.18亿元相比,净利缩水近7600万元。上半年,华联综超的业绩更是在京城大型超市中排到末尾,不仅净利降幅最高,净利也最低。

  选址的代价

  业内人士分析,现在高端超市经营状况的确存在尴尬,因为高端超市必须要有准确的消费人群定位和商圈定位。此外,超市商品价格也要考虑到所处商圈环境内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控制在消费人群能够承受的合理价位内。因此,即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高端超市仍面临“天有不测风云”的尴尬。每一次华丽登场的代价除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慨外,更心痛的还有昂贵的装修费用、租金等现实问题。

  其实,在北京华联BHG迷失高端战略之时,另一高端超市百佳旗下在上海古北的TASTE品味超市已经在今年5月关闭停业。这是继标准超市、大卖场业态“搁浅”之后,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百佳超市在上海发展高端超市继续遭遇的失败。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告诉记者,许多企业就是太注重位置,而没有考虑商圈的全面状况以及真正的购买力,匆匆忙忙开业等来的只有亏损。去年年初才加入上海高端超市市场大战的百佳超市便是一例。百佳超市旗下高端品牌TASTE品味超市营业一年多便低调关门。业内分析,在高端超市尚没有被消费者认识的情况下,贸然在黄金城道某大厦的地下室开张,缺乏一定的商业氛围,对应高端目标群很有限,导致门店入不敷出。

  “圈地”背后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目前同质化经营的大背景下,普通超市微利化竞争导致商家纷纷试水高端市常因为,高端超市能获得高出普通超市一倍甚至更多的毛利率。“消费人群的升级,衍生了众多的高端超市。”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高端超市是市场的“空白区”,通过细化消费人群,针对其需求采购特色商品,构建新型卖常

  某大型超市的高管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差距拉大后,其消费差距也在同时拉大”。一些高端消费人群不喜欢普通大卖场密集的客流,同时又对国外进口商品感兴趣,高端超市则满足了这类消费者的需求。

  在许多超市还在观望和试探高端、精品超市的市场时,一向玩转多业态的华润万家旗下的高端超市Ole’已经声称要开出“以奢华引领生活”的第四代店。

  根据华润万家的计划,Ole’今年全年将新增10家门店,预计到2016年,Ole’门店数将达到50家,BLT门店数达30家,预计销售额将达49亿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百货商场也将触角伸向了高端超市,在北京,燕莎、赛特、百盛等高端百货已经开始自营精品超市,在武汉有武汉中商集团的高端超市优品汇。

  去年底,广百股份在广东肇庆开出首家独立运营的精品超市。该门店与原有的百货门店相辅相成,面积为5000平方米。此举据说是广百为了当年毛利在下降通道中持续时间过长而出的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