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引领零售业态新时代 掀起零售新革命(3)

时间:2012-11-15 08:06  来源:网络资源

  网购狂欢预示零售业态新革命时代到来

  拉动内需近年来一直被管理层视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主力推手,为此,国家出台很多刺激内需的政策,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购车补贴等等,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只是与国家庞大的投资额拉动经济的作用相比,内需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要逊色的多,如何拉动内需也成为国内外经济学人关注的焦点。不过,刚刚过去的这个俗称“光棍节”的日子里,国内各大主力电商上演的网购狂欢节让我们嗅出了拉动内需的新途径,那就是上天猫秒杀商品去。

  据阿里巴巴的统计数据,仅仅在11月11日“光棍节”1天,淘宝、天猫的网购销售额达到191亿元,其中,天猫销售额132亿元,淘宝销售额59亿元,同比增260%。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来比对一下,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上海近400家大中型商业企业、5000多个网点,总营收不足65亿元。再换一个角度来看,坐拥号称“北京金街”王府井的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2012年3季报显示,2012年前9个月营业收入为132亿元。也就是说,淘宝、天猫一天的网购销售额超过了具备天时地利人多的王府井百货大楼9个月的销售额。如果大家还不以为然的话,我们再可以与国际上网购最为发达的美国相比,191亿元这一数字比去年美国网络销售单日最高销售额78亿元高出了100多亿元,单从这一组比对数据来看,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消费力绝对是超乎想象。

  为何国人如此热衷于网购,两个字:便宜。尽管在随后的一天里,理性下来的消费者开始盘点网购商品的价格,发现网购商品的价格并没有便宜多少,有的商品甚至仅仅便宜了1元钱,但是电商打出的“全场五折”的口号总是让消费者怦然心动,有的消费者为了秒杀到自己心中中意的商品在电脑上连续鏖战18小时。由此看来,在如今到处嚷嚷拉动国人内需的喧嚣中,只有价格战才是触动消费者刷光信用卡透支额度的唯一动能。

  网购狂欢,除了便宜两个字以外,还与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有着密切关联。我们知道,网络购物的主力军是70后和80后,这些人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担,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其有限的收入面对实体零售店不断上涨的价格力不从心,而网络购物的快递便捷性和选择广泛性为这些人减轻生活压力提供了最佳的选择。随着如今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上下班途中,上网就是动动手指头的事,这也为网购狂欢提供了网络基础。

  网购狂欢,让各家电商们对着从天而降的巨大馅饼喜不自禁,让承担着为电商送货的快递员们面对着堆积如山的货物包裹疲于奔命。而对于在各个城市买下一个个传说中的商业旺铺寄望于“一铺养三代”的铺主和租下这些商铺开办实体零售店的租户来说,身边川流不息地走过的快递员传递的不是商品包裹,而是一堆堆不会流进自己手中的白花花银子。本来嘛,连年上涨的商铺租金和水涨船高的员工工资已经让这些实体零售店的小老板苦不堪言,难以承受,如今电商们稍许便宜了一点点的商品价格又把本已不高的国人内需纳入电商们的囊中,国内实体零售业态正在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很多实体零售店的店主不得不放弃实体零售店,转向开网店,这倒是让笔者联想到,近年来为了规避地产调控政策,各大地产商纷纷把掘金希望转向商业地产方面,各大城市的商业铺面越来越多,如果实体零售店的店主开始大量向网店转移,这么多的新开发的商业地产会不会形成新的商业泡沫?

  在191亿元网购单日销售额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国内零售业态新革命时代正在大阔步向我们走来,不管你喜不喜欢,网购会成为国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淘宝店铺“贫富差距”分化严重 双十一大战小店直喊“烧不起钱”

  虽然双十一促销战已落下帷幕,但由此引发的“一地鸡毛”却越抖越多,业绩被指有水分、店铺被曝刷单、促销遍地陷阱……而亦有淘宝店运营人员坦言,促销大战只是大品牌及大店的游戏,“没小店什么事”。

  促销战也是广告战

  有不愿署名的淘宝商城化妆品店运营人员对《证券日报》介绍,双十一的活动,所有店铺都可以报名参加,但双十一销售好不好,关键在于两个:“一是曝光的位置,这个取决于和淘宝的关系和淘宝购买,还有就是自己商品顶进的位置;二是自己店铺以往在淘宝的客户量”。

  上述人员称,一般大的店铺在淘宝购买年度位置,很多大的广告位是花钱买的,属于大客户,而自己经营的这类小店铺,首页推荐根本不可能,“二级页面的推荐还有可能”,但是,“二级页面的推荐其实和电商的运营人员有直接关系,运营人员要评判店铺或者产品是否有一定的购买力和卖点,才能推荐,还有就是要和运营人员‘有点关系’”。

  而具体到这些小的店铺,销售主要依靠直通车、店铺促销活动、会员和页面曝光四个方面,而页面曝光又比较弱势。

  “淘宝卖的好的,其实都是皇冠的店铺,这样的店铺在曝光位置上、会员收藏上都有优势,一件同款的衣服,皇冠店都抢疯了,而两钻小店可能也就卖出去几件到几十件不等,有的还卖不出去”。上述人员称,“淘宝双十一的确是拉动了消费,功不可没,只是在运营上,更显得弱肉强食,想有好销量,要么烧钱谋广告位置,要么是皇冠大店。某种程度上,大部分小店只是陪衬的绿叶,淘宝店铺两极分化其实很严重”。

  该人员称,淘宝大家常用的还是直通车,但是点几下就要好几元,“这个很多没有实力的店铺是很难支撑的,目前竞争很厉害,更加考验大家的运营和资金能力”。而由于市场竞争大,越来越难做,延伸出一类公司做代运营,“就是帮甲方运营淘宝店铺”。

  另有从事服装销售的淘宝商铺运营人员对《证券日报》称,不打折都不赚钱,打折就更赔了,参加活动的都是大品牌和大店,“没这些小店什么事”。

  消费者体验鱼龙混杂

  和店铺两极分化情况相对应的是,消费者的体验也堪称鱼龙混杂。双十一当天,一过凌晨即有数量可观的消费者开始准备购物,而几乎同时,一些网站论坛也开始陆续有消费者“吐槽”。

  总结来看,消费者对双十一的不满有以下几点:明明有库存,就是无法下单,且一直提示下架或售罄,而看购买记录,则全是匿名买家;购物车中存在总计四千余元的商品,双十一当天打开时看到总价变为两千余元,而正当要付款时,价格却又突然变成三千多;常去的店通常衣服也就是一到两百元,而双十一当天,全部新品原价显示为五、六百元,对折后也要两、三百,而原本标价只有一到两百元的,也只减价10到20元。

  有消费者对《证券日报》介绍,双十一当天,其看中需要秒杀的商品,为保险起见“联系了5个朋友帮我一起参加秒杀,但谁也没秒到”,且看到一件衣服,平时的标价是160,双十一当天的标价是132,而这件标价132元的商品网站写的原价变成了260元。但是,也看到平时价格上千元的衣服,双十一当天只卖400多。
  (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 贺 骏 记者 杨 萌 记者 桂小笋 袁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