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1-10 08:11 来源:网络资源
本土超市区域市场崛起
近年来,三四线城市连锁超市得到了长足发展,例如常熟常客隆、慈客隆、绍兴供销超市都是成功的案例。因为,本土超市对于当地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商品偏好、收入边际倾向以及价格消费弹性了如指掌;同时,又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租价和税收方面提高优惠;再加上三四线城市连锁超市创新管理理念、引进先进技术等都大大提高了其竞争力,所以,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下,本土超市通过突破自身生存困境,获得了发展动力。
果超市是我国本土连锁超市企业的领头羊。苏果超市有限公司自1988年从江苏省供销总社中划出。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员工10名,固定资产28万元,当年销售额仅250万元。随着苏果实力的不断增强,苏果审时度势将经营的重点转向零售行业,顺应了流通业的发展趋势,从苏果原有的批发业务为基础,开始大力发展连锁超市。十多年来,“苏果始终坚持走具有自身特点、符合当地实际、贴近百姓生活的连锁发展之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总结苏果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扩张区域市场尤其是乡镇、农村市场;第二,发展多种业态齐头并进;第三,商品的创新;第四,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第五,对公司经营、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
江苏新合作常客隆连锁超市有限公司也是一个在三四线城市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常客隆创建于1997年,原为常熟市供销合作总社供配货中心。公司成立至今,在推进商务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组织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中,运用连锁超市的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整合农村传统的商业网点,建立起了城乡结合、上下贯通、大中小并举、延伸周边县市的连锁超市。
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策略
中国本土超市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有一批超市在竞争中惨淡收场。我国连锁超市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第一,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缺乏经营特色;第二,物流管理水平较低;第三,缺乏专业人才;第四、资金缺口大,经营场地有限,销售规模不大,资产负债率过高。
目前,根据提供服务的主体不同,我国连锁超市存在自营配送模式、供应商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和共同配送模式四类物流配送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特色,连锁超市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选择。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发展的连锁超市更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特点,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销售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
农超对接是三四线超市经营必须重视并着力发展的。从2006年以来,中国连锁企业中一些清醒的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了经营方式异化对企业所造成的伤害,下定决心改变这个状况。以连锁超市公司为例,2006年8月在福州举办的中国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模式研讨会后,对与会的97家企业调查得知,41%的企业坚决地实行生鲜食品的自营,16%的企业建立了直接对接农村田头的生鲜农产品采购基地,有些企业开始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生鲜食品营运标准的建立等,形成体系化的经营管理体系,生鲜食品的经营比重大幅度提高,毛利率大幅度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增强,企业的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
以常客隆为例,常客隆帮助农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现村企对接,并建立了100多家基地进行超市直采,将工业化大生产原理和商业经营现代化的原理应用到农业现代化中,使农副产品品牌化,品牌产品礼品化、超市化,真正使农民增收,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量。“农超对接”使得平价蔬菜进超市,新合作常客隆蔬菜销量达3万余公斤,总销售额1亿多元。
连锁超市已经成为我国零售行业的主营业态。研究连锁超市的经营管理模式,尤其是三四线城市连锁超市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零售连锁经营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借鉴先进的连锁行业管理经营经验,采用有效的营销管理策略,结合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环境和本地消费者概况,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才能维持连锁超市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