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单体百货变身“复合体” 走向末路?(2)

时间:2012-06-18 08:44  来源:网络资源

  此外,电子商业也正在分流传统百货业的客户。世纪创研2011年的《广州及周边地区快消品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40~55岁消费者基本选择传统零售业态购物,30~40岁消费者中3%选择网购,18~30岁消费者中28%选择网购。这意味着网购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消费者主流购物渠道之一。“随着大量品牌涌入网购渠道,网购的销售扣点也从以前的18%,上升到现在30%左右。”向唯品会、京东等电商供货的广州多诺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万军透露,现在电子商务与厂商在议价上掌握了更多话语权。

  “不过实体店购物有一个体验,这是数字购物无法复制的,高端百货能够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与感受,因此受网购的冲击相对较小,而中低端百货店受到的冲击将越来越大,而经营小商品的商铺则最容易被网购取代。”王万军认为。

  面临转型,单体百货店走向末路?

  面对种种业态的冲击,广东的百货业不得不尝试改变。众多传统百货纷纷试水购物中心业态。“广百也在走这个方向,在花都、增城的店都是购物中心模式,如增城店引入了大润发超市、餐饮、娱乐等。”广百集团副总经理潘建国介绍道,现在一些大的百货集团都在做购物中心,基本上不开单体百货店,走复合化之路。

  而广州最早的购物中心——天河城早在1996年就已经建成试业,现如今广州已拥有超过十家大型购物中心。一方面这由于广州人有较高的消费力。数据显示,2011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中,广州人均GDP位列第二,但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只稍高于深圳,这显示广州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广州对于拥有购物、餐饮、娱乐一体的购物中心有更多的包容。“广州居民对餐饮消费很重视,外出就餐的频率很高,饮食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例较大。”日信证券的研究员贾伟认为。这一特点在当地零售业界中有着较高的认同。购物中心众多的餐饮名店,也成为吸引当地购物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世纪创研2011年的《广州及周边地区快消品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在购物地点的选择上,40~55岁消费者,46%选择百货商场(广百、友谊),37%选择大型购物中心(天河城、中华广场);30~40岁消费者,47%选择大型购物中心,45%选择百货商场;18~30岁消费者,24%选择购物中心,17%选择百货商场。也就是说年轻一代消费者选择单体百货店消费的比例越来越低。同时调查报告还显示,在逛街购物的目的调查中,专门为某商品而出行占12%,休闲娱乐18%,与朋友联络感情20%,看看有没有价廉物美商品42%,8%打发时间;在逛街同时伴随的习惯(多选)调查中,喝早茶15%,吃中饭68%,吃晚饭42%,唱K、去酒吧28%,看电影24%。由此可见,购物、餐饮、娱乐一体的购物中心更迎合消费者的逛街需求。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于这些百货集团购物中心化并不看好。“广百只是以主力店的形式进驻购物中心,并非自己建一家购物中心。”某广州百货商场的负责人表示,运作一家大型购物中心的成本非常高,普通百货集团根本没能力运作。例如5月10日,万达在东莞东城拿下的土地,光土地成本就高达14亿,再加上建设装修、品牌引进,项目的前后投入接近30亿。

  另一方面,国内的购物中心业态也在演变,现阶段只做商场的购物中心基本不存在,绝大多数中心城市都是整合酒店、住宅、商业、饮食、娱乐的综合体。以“万达模式”为例,通常在万达的土地中,有一部分居住类用地,这解决了万达的部分现金流。另一方面,万达用所谓的订单模式,“绑架”了主力商家。据了解,这些进驻商家以“团队”模式联合给万达提供了项目建设投入约20%的资金实现了利益捆绑。再加上万达自有的万达影院、万达百货,以及与大品牌合资的万达酒店,这才让万达模式得以快速复制。

  “国内百货集团除了商业运营方面外,在土地获取、住宅开发等方面没有任何优势。”该人士表示。据了解,现在不少百货企业正在努力发挥其商业运作的长处。“我们也在尝试做购物中心的整体的拓展。”罗一星表示,他们将购物中心进行整体租赁、经营管理。“目前我们在做的两个边缘的店都是整体的购物中心,花都的新光汇、新塘大旺城,有影院、卡拉OK、餐饮、主力百货店以及休闲健身等”。

  2012年初步统计,广州在建、将建的综合体项目至少有20个,广佛两地总计至少有42个。“广州老城区由于拆迁等问题,单体百货店还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但是现在广州的新商圈白云新城、番禺万博等都是复合化发展,而广州周边的二线城市目前开发的项目基本上都是购物中心或城市综合体。”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百货业这个业态不会消失,而是业态自身变革的问题。”王先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