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狂潮:过剩风险在等待(2)

时间:2012-05-18 09:20  来源:网络资源

  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在参加“寻找高和睿,寻找投资价值洼地”房地产投资趋势论坛时表示,“2008年以后,所有国家治理经济衰退的方法就是一条,不断地印钞票。而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推动了人口和资金的聚集,这是对房地产最大的支持,而且是长期的。”另外,资金要寻找出口,商业地产便是泄洪的出口。

  更大的推手是地方政府。盈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大金告诉本报记者,出让商业用地所带来的附加值更高,但许多商业地产并非开发商主动要求建设。一位外地开发商与北京某郊区谈判土地事宜,地方政府提出的要求是,商业要占一半的面积。

  总投资达70亿元的天津银河国际购物中心的投资商是天津城投集团。该集团的负责人曾对本报记者无奈地说,公司此前并无太多商业地产运营经验,但“天津市政府很重视这个项目,主动找到城投公司,作为国企,必须做好。”

  过剩隐忧

  如果正在建设的购物中心大潮,主要不是源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推动,而是更多受地方政府、投资者主观判断的影响,过剩隐忧是否在所难免?

  国际知名的商业地产代理机构莱坊对此提出疑虑。该机构去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部分区域的零售物业(包括购物中心),已初露过度建设迹象。而物业方可能通过招揽普通商户来填补空缺,将对其他商户造成毁灭性打击。

  这份题为《聚焦中国零售商业2011》的报告直言,购物中心“大未必佳”。报告提到,中国二线城市每个购物中心的平均面积约为80000平方米,比一线城市近68000平方米的平均体量高出18%以上。重庆和哈尔滨的购物中心平均面积更是分别达到了99724平方米和95540平方米。香港只有6个购物中心面积超过100000平方米,且大都是分期开发。

  供过于求最直接的影响,是空置率的上升和租金下滑。根据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天津和北京由于大量新增供应,商业地产空置率分别上升至13.5%和12.6%,沈阳、西安、重庆的租金均小幅下滑。高力国际报告称,一季度广州市大型购物中心空置率上涨至11%,首层租金则环比下降1.4%。

  在一线做商业运营的开发商们,感受到的压力来自于招商环节,及商业地产人才的短缺。李睿告诉记者,由于购物中心扩张太快,一些商场开业初期不惜用低租金的方式吸引一些品牌的进驻。类似于ZARA、优衣库、HM在国外不是很强势的快时尚品牌,在国内却表现强势。而商业地产的人才也频频面临被挖角的过程。“一个成熟的、能独当一面的商业地产人才,往往需要5年才能培育出来,但是还没到5五年,许多人就已经被挖走了。”李睿对此表示无奈。

  不过,世邦魏理仕亚洲公司执行总裁赛巴斯蒂安o斯基夫说,乍一看全中国在建项目的数量似乎是过剩建设的“可怕”征兆,但仔细审视会发现,这是在长期不足之后的追赶。与京沪和其他大城市相比,中国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稀少。目前的开发速度将使中国人均零售面积追平其他亚洲城市,仍落后于国际标准。

  张良军认为,虽然从总量上看,中国仍需要大量的购物中心,但由于过于集中建设,且缺乏完善的前期市场研究,后期的招商也不尽人意,这可能导致一些项目因为招租不善而造成失败。亦可能出现一些烂尾项目。

  许大金也认为,“过于集中的供应量,对市场带来的波动再所难免。”他举例说,奥运会之前,北京的商业地产集中供应,结果空置率大幅增加,市场用了3年时间才逐渐消化。许大金和李睿共同指出了沈阳购物中心面临着过剩的局面。李睿认为,这些城市将会是开发商谨慎选择进入的城市。

 

  乐天玛特西南区超市拓展总监李泽韬对本报记者表示,韩国乐天集团很看好中国的市场,但在选址时发现,如位于成都的一些商业物业,虽然打着城市综合体的旗号,实际的商业面积却很小,部分开发商所作的项目并不符合租户的需求。

  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失败的商业地产在挣扎中。2008年开业的沈阳百联购物中心,开业4年仍十分冷清。北京五棵松地区的华熙乐茂,5年前就已建成并招商,但时至今日仍未改变大面积空置的命运。位于东直门地区的国盛时尚购物中心,曾多次宣布开业时间表,但目前仍处于停业状态。

  购物中心大跃进的时代下,一些个体难逃溃败的命运。你承不承认,它都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