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5-08 08:18 来源:网络资源
明日何往?
对于当前日本百货业的衰退,何伟俊认为,当中的原因既有日本经济不景气,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更多的原因是在于其他业态的兴起对其市场份额的侵袭,主要是购物中心与专业零售商。
然而,如今饱受购物中心压力的不仅仅是日本。
来自招商证券的数据显示,2003~2009年,中国购物中心的销售获得了3倍的增长,其在社销总额的占比由0.3%提升至1%,已经初步显示其生命力。
招商证券认为,由于经营体量较大,能够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集购物、娱乐、餐饮与一体,集客能力更强于百货。中国百货业未来必将受到购物中心及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中国百货业应该在业态和盈利模式上做出改变和创新。
而如今,除了向购物中心转型,中国的百货企业也开始重拾曾经丢掉的自营模式。
据了解,如今王府井等中国百货业几大巨头都在积极地探索自营,提高自营的能力。
在商务部国内贸易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赵萍看来,联营模式通过扣点的方式去拿扣率,减少百货企业的经营风险。但这种本质上靠收取租金来获得利润的盈利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零售企业。
赵萍提出零售业必须要回归零售行业,不要再打着零售行业的旗号,而实际上是做商业地产或者其他事情,要真正在做行业的事情。
然而,长期揭露百货联营制弊端的陈立平教授坦言,百货企业做自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解决组织本身、人才等问题,企业只有做到40%的自营,40%的联营,20%的出租柜台,才能具备抵御外部环境风险的能力。
难怪,上海友谊的吕克雄感慨,如果我们在全国有500甚至1000家购物中心,百货商店肯定敢大批推进自营模式。
可现在,业内普遍认为,百货企业对于自营的转型不过是浅尝辄止,远没有触及根本。
除了回归自营,对电子商务的探索也成了近几年中国百货企业的热衷活动之一。
从2010年银泰百货推出银泰网开始,天虹、广百、广州友谊等众多中国传统百货企业也开始在电子商务上做文章。
可惜,这趟电子商务之旅似乎并不顺利。
银泰网的出现,曾被业内寄予厚望。据银泰网CEO廖斌介绍,银泰网不是银泰百货的简单延伸和拷贝,而是由银泰百货控股,专注于精品时尚百货经营的大型B2C电子商务平台。
据了解,2011年,银泰网曾规划销售额能达到8亿至10亿元,但只实现了6亿元。廖斌也表示,银泰网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对此,广百股份副总经理亢小燕坦言,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大家认为很适合实体的电子商务模式,传统百货做电子商务的进程缓慢。
对于中国百货业的未来,闵光基强调,百货业具备了顾客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生存,顾客不会选择不付出努力的百货,所以百货要成为顾客随手就可以买到自己心仪商品的卖场;顾客选择百货的标准也会逐渐变成卖场管理差别化,中国百货也需要按顾客的需求变化来改变自身。
新闻1+1
转型关键:让买手制落地
□ 陈彦嘉
国外买手制在中国难以落地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的市场太大、商品的生命周期短、零售商业本身的商品管理体制有缺陷、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匮乏等四大要素,百货业在转型期间尤其要重视国外先进的经营模式的引进和落地,当然还有异业联盟的好处及做网上商城必须注意的误区……
百货进购物中心是必然
现今百货业进入购物中心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零售业中,单业态转向多业态是发展的必然性,尤其在百货业成长普遍进入停滞阶段,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土地的取得越来越困难,使得城郊购物中心的兴起有相对的空间。尤其中国城市的扩张在近10年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所以原来的城乡结合处在条件相对成熟的时候变成为新的都市中心,例如上海的五角场、广州的花都、成都的南严线、重庆的江北、北京的望京、天津的滨海新区,都是这样的新都心,所以王府井百货进入购物中心的领域相对还是较晚的,若是10年前起步,现在的成绩会更好。
买手制难落地四大原因
国外买手制在中国难以落地的原因最主要有以下四点:
中国的市场太大:中国市场的规模巨大,所以跨区域采购很容易失败,尤其是要了解各个区域的气候、消费特性等等,这是一个很冗长的过程。
商品的生命周期短:中国资金的流动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到某些赚钱的商品,使得很少有好的商品生命周期超过3年而不被山寨商品所冲击的,所以除特定的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商品之外,大众商品极易被仿冒和受到冲击。
零售商业本身的商品管理体制有缺陷:因为国内百货零售业喜欢采取联营制,所以极少有像日系、台系的商品管理体制,而恰好这样的商品管理体制是自营采购的基础,没有建立这样的机制就不可能有好的买手制度。
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匮乏:正如之前所讲买手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但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培养一个好的买手很快会被挖角,企业会进入不断培养人才不断流失人才的一个怪圈。这也是国内买手制度不能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异业联盟有误区
百货业的异业态联盟是一个企业犯怵的问题,事实上通路有通路的优势,异业态的结合事实上就是通路的互换与资源的交流,强强联手易,强弱联手难,主要是看谁的筹码多,谁就拥有话语权,这就是异业态的基本盘。
现在百货也开辟网上商城似乎看起来是一个方向,但恰好会陷入实体店与虚拟店认知的误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其间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习惯实体店的专业经理人在进入虚拟领域的时候反而会有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目前欧、美、日、台网络购物做得好的公司反而没有实体店,所以我个人认为百货业与网络购物本来就是两码事,充其量在商品组成方面会有一些通性,其他的部分则是两种不同的专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