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4-24 08:14 来源:网络资源
观点
商业模式转型应依托诚信
周勇(上海商学院教授)
在商业环境的压力下,商业模式转型是必须的。关键是怎么转。
首先,“入世”而未“入道”,勇猛有余,诚信不足,这是我国零售业的根本问题。零售的“小伎俩时代”即将过去,要迎接零售“大智慧时代”。但这也不能全怪零售,很多问题来自上游产业,零售业是受害者。所以,要分清转移性责任、过失性责任与欺骗性责任。
其次,转型的关键并不是业态或营运,而是人力资源政策的转变,一是要根据业态特征来配备人力资源,如便利店服务人员的年轻化,二是要转变老板的思路,任何一家企业,最初是老板的企业,再是投资者的企业,最终是公众的企业,面向公众,这是任何一个老板的一项责任。
再次,按照“小规模—大规模”、“粗放型—精细化”两个维度,可以将零售业分为四种类型:大规模—精细化、小规模—精细化、小规模—粗放型、大规模—粗放型。在“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同时,应该包容多元零售的存在,“小规模+精细化”的零售业态,将成为城市型商业的亮点,而小规模—粗放型的零售业态也将长期存在,这是城市遗产。
从营销的现实来看,我国90%以上的企业只在做产品营销,尽量卖更多的产品,只有很少的企业做品牌营销。
就零售业来说,他们尽管明知道品牌的重要,但在现实的压力与利益的诱惑下,常常会忘记消费者,所以,大多数零售企业也仅仅是在做产品营销,他们仍然停留在营销1.0时代。
要进入营销2.0或3.0时代,实施品牌营销,需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 要有服务精神,既要做顾客看得见的事,也要做“只有上帝才能看得见”的事。通过诚信经营,把自己从“无良商人”中解救出来。
第二,不仅要实施多业态的差异化,更要实施统一业态的差异化,比如大卖场,以后可能会缩小营业面积,出样面大、占用陈列空间大的商品,可以用网购或目录售卖的方式来实现销售,无须陈列。由此缩小的面积,可以用于引进其他商品与服务项目,使大卖场转变为社区服务中心,而不仅仅是商品堆积的场所。我发现,很多大卖场的商品品项越来越杂,但真正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少,这是退化。
第三,品牌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脚踏实地地做出来的。怎么做?要从单纯依靠POS转变为注重消费者感受与卖场体验,真正细心贴心用心地为消费者服务,才能树立好的品牌形象。
不能说中国没有法规,也不能说中国人不诚信。中国人的经商法则历来就有双重原则:对熟悉的、圈子内的人,绝对是信守承诺,口头要约甚至重于书面契约,但对圈外人则又是另外一种法则。
消费者是局外人,是弱者,而且商人们历来就认定消费者是感性的,当然就可以忽悠他们,这是无良商人的思维逻辑没有与时俱进的表现。可悲的是——消费者常常比那些无良商人更理性,并且他们已经找到了彻底抛弃无良商人的新途径——网购!
所以,那些不诚信的企业,最终并不会因为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消失,很有可能是通过消费者无声的抗议,而绝了无良商人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