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2-13 08:18 来源:网络资源
外资零售在品牌、管理、机制、资本4方面享受的“红利”正逐渐丧失。中国本土区域性零售商或者以大型城市为核心的本土零售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细耕耘,然后往下沉,并同步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获得了良好的成长。
龙年伊始,零售行业专家对“十二五”期间国内超市零售业走向纷纷发表看法。他们认为,如果纵观全国,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二线城市,从内外资力量对比来看,未来几年或许成为双方实力博弈的转折点。更有观点认为,由于外资零售在品牌、管理、机制、资本4方面曾经拥有和享受的“红利”正在逐步丧失,未来内资全面反超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外资零售在华10多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或将终结。
并非完全由外资唱主角
第一零售网创始人丁利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零售市场并非完全由外资唱主角,比如百货向来就是中资更强大,而家电零售领域更无争议。但在超市大卖场这个外资表现最抢眼的业态领域,未来中外资力量如何消长、竞争格局如何演变将引人注目。
他说,无论家乐福模式还是沃尔玛模式,在中国均遇到一些问题,所谓“扩张的瓶颈”。尽管它们依然保持百分之二三十以上的年增长,但单店效益在下降,管理上也出现问题。
家乐福以店长为核心,因扩张速度过快造成失控,标准和质量下降,收权设立区域采购中心,又与其传统模式(文化)发生矛盾,由此导致人员流失,单店营业额下滑,管理水准下降。
沃尔玛以总部为核心,但它在中国又不像其在美国本土那样有高度发达的供应链体系,造成其单店效益低、竞争力差。它开始尝试放权,又与其文化模式相违背,导致重庆门店出现问题。
外资超市零售企业的顾此失彼给中国本土的区域性零售商或者以大型城市为核心的本土零售商提供了机会,他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细耕耘,然后往下沉,并同步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同时因为避开了家乐福和沃尔玛的锋芒,获得了良好的成长,找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式。
他说,世界经济大格局的变化对国内零售行业的意义,其表现将是天平或许向内资倾斜。外资零售巨头们因为其本土发生财务困难,反而为中国的零售企业提供了喘息及反超的机会。“棋盘”已在悄然生变。“今后,中外零售企业将势均力敌,而且本土甚或要略胜一筹,开始占据上风,”丁利国断言。
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则认为,2011年接连发生的一些事情,如家乐福、沃尔玛、乐购三大外资零售巨头中国区负责人纷纷换帅极具象征意义,外资这几年在中国快速扩张透支了其在华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