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书店:重组必败?(2)

时间:2012-02-10 08:20  来源:网络资源

  尽管百货标价昂贵,例如一本记事本动辄售价两三百元,但因为顾客寥寥,百货也并没能拯救光合作用。2007年开始,租金、水电费等成本飙升,销售连续4年下滑,光合作用资金吃紧,拖欠供货商货款现象愈发严重。

  如果没有2011年10月的厦门书展,也许光合作用还能撑更长的一段时间。10月28日,一直被拖欠书款的供货商在厦门开会期间一起找到了孙池,并用各种激烈的手段要求支付书款,这对于光合作用无异于一场“挤兑”。之后,孙池辞退全部高管,宣布光合作用倒闭。

  光合作用的倒闭,对于出版业而言,不啻于一场八级地震。媒体的关注也引进了政府重视,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表示,总署在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减免实体书店税费。但光合作用自身的造血功能的恢复和信誉的树立显然是比政策扶持更重要的事情。

  开书店,大不易

  2011年最后一天,曾连续多年亏损的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在微博上振奋地宣布了书店全年业绩:销售额1100万元,利润36万元。自有物业的三联书店尚只有3%的利润率,需租用物业的民营书店经营之难可想而知。

  被誉为北京文化地标的单向街书店也曾差点关门大吉。2006年,文学青年许知远和其他12名股东,每人出资五万块钱在圆明园创立了单向街图书馆,“因为觉得读书人开家书店很美好”。但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尤其是租金的上升使得单向街在2009年面临倒闭。所幸,蓝色港湾最后收留了单向街,并同意单向街用利润抽成的方式支付房租。单向街现在也已经找准了自己的经营模式,那就是通过举办文化沙龙带动客流,从而促进图书销售。单向街每周举办一到两个沙龙,每个沙龙能吸引一两百人,2011年单向街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单向街工作人员武先生向记者介绍,单向街的沙龙是免费开放的,举办者和参与者都不需支付费用,但单向街对沙龙主题要求严格,“畅销书活动一般不做,重点做文化、学术类活动”。

  Echo任职于某门户网站,她曾经是光合作用会员,现在则是单向街书店的忠实拥趸。她告诉记者,单向街有几个店员很爱笑,非常可爱,店里常播的爵士乐全是她平时爱听的。平时买书都在网上,但每次因为参加沙龙去单向街时,总会“被莫名的氛围打动”而买上四五本书。

  许知远曾用文字详细描述过这种氛围:“在整整一面墙上,我们搭上书架,大概有40米长,如果你不是个急躁的人,而且想大致知道每个书架上是什么类型的书,大约需要30分钟,你才能从这头走到那头,在此过程中,大约十束阳光会打在你身上,暖洋洋、暖洋洋的。”

  单向街沙龙聚集的多是文化名人、文艺青年和媒体圈人士,这些人对书更挑剔,单向街显然不能照畅销书榜卖流行书。在Echo眼里,单向街书店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沙龙,而是“选书的眼光很毒”。单向街书店里陈列的很多书,是平时在网上逛不会看到的好书,“如果书店只有一两本想买的书,我会把书名记下来,回家再上网买;如果书店里有快二十本书都是我很想看的,有时候总会因为冲动买下几本”。

  至于光合作用,老会员Echo也曾短暂地沉浸在悼念光合的悲情气氛中,不过得知光合作用的重生计划之后,她表示孙池可能还没想清楚如何赚钱,“电子书和艺术品,这都不是书店该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