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书店:重组必败?

时间:2012-02-10 08:20  来源:网络资源

  孙池终于露面了。光合作用书房倒闭后,她避开媒体五十多天,这一次,她带着光合作用进军电子书市场的重生计划在厦门召开媒体恳谈会。第一句话没讲完,这位女强人就哽咽落泪了。

  可惜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引入投资支持的光合作用,似乎并没能找到真正的“灵药”。

  放弃传统图书,改销艺术品

  光合作用在倒闭后强行遣散了所有高管和员工,不过之后又悄然组建了重组执行小组,并将重组方案委托给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投资公司开瑞创富。重组发布会上,开瑞创富公司副总经理张宁介绍光合作用未来将三条腿走路,除了改造和恢复实体店,还将增设品牌推广媒介和进军电子书市场。开瑞创富CEO劳莘对媒体表示,新光合作用将放弃传统图书、文具和精品百货,而保留盈利较高的品牌,并将销售均价2000元左右的艺术品。

  光合作用为自己的重组设计了美好的前景:重组后第二年营收超过1亿元,五年内还清所有债务,五年后利润达3000万,并初步达到上市规模。在达到IPO规模前,投资回报率将达到4倍。

  与当初的倒闭相比,这次外界的反应冷淡了很多。一位不愿具名的出版界内部人士对记者直言“重组必败”:纸质图书利润虽薄,但书店放弃传统图书,还有谁会愿意走进光合作用?此前的光合作用已经证明了用百货补贴图书是条死路,现在用艺术品补贴图书又会走回老路。

  至于进军电子书市场,该人士直言是“非常不明智的决定”。光合作用解释进入电子书领域,是因为线上实体书销售,需要庞大的物流支撑,而电子书阅读属于轻资产,需要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出版界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电子书市场处于山头林立的混战期,终端产品和中介商层出不穷,这个领域不仅属于资本密集型,对技术和团队执行力要求也很高。NTA传播机构创始人申音也向记者表示,做线上需要大平台、大资源,光合作用想成功很难。

  此外,之前光合作用拖欠书款让出版社避之唯恐不及,这次能不能得到内容提供商出版社的支持,也是个很大的疑问。从大环境来看,前几年不少出版社甚至大的出版集团都草率授权了电子出版,但经过几年观察,现在出版业对电子书的内容授权普遍收紧。即使能获得大量内容授权,光合作用将采取怎样的模式获得盈利?光合作用又拿什么和方正、超星、汉王这些打通了产业链的巨头竞争?

  光合作用没有回答这些疑问。由于未正式启动运营,所有电话均无人接听。

  有光合没作用?

  除了重组商业模式面临质疑,光合作用面临的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信誉破产。华语教学出版社副社长李凯声在光合作用倒闭后曾这样评价:“三年未付一笔书款,常规管理是不是很成问题?理想信念固然重要,真诚守信的经营更重要。”一名经销商告诉记者,两三年前光合作用支付书款困难时,就多次向上门讨债的经销商信誓旦旦地许过愿:光合作用马上要引入了风投了,要重组了,有香港的老板要注资了。这名经销商庆幸自己在去年年初拿到了书款,也表示所谓的重生计划在他看来不过是“鬼话连篇”。

  这家著名的书店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曾经,它被视为传统书店转型的典型代表,民营书店的楷模,小清新和文艺青年的胜地,内地的第二个“诚品书店”。这家2000年由创始人孙池在厦门独资建立的书店,十余年内从一家门店发展到31家连锁店,却在2011年10月28日遭遇了供货商集体逼债和抢货,很不体面地在辞退高管后以歇业收场。

  尽管开锐创富表示光合作用倒闭是因为投资问题和遭到电商冲击,但曾为光合作用员工的人士却表示,管理混乱是一大重要原因。2003年进入北京市场的光合作用,仅2007至2008年,在北京就开了11家分店。高速扩张,管理却没跟上,有的店里会出现查询系统里显示有存货,但店员找不到书的情况。孙池想走出传统书店经营不善的怪圈,在卖书之余也销售饮品和百货,但在图书和非图书的产品搭配上,孙池也没找到合适的盈利方式。而引进百货之后,光合作用指望其能帮书店赚钱,对待图书销售不用心,选书的品位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