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9-29 13:11 来源:网络资源
同时,在通胀压力下,提高坪效以对抗租金上涨成为了超市、家电连锁、百货企业必须完成的基本功课,这时,加强品类管理、加强营销、加快周转成为了提高坪效的主要手段。中报显示,绝大多数超市企业存货周转速度都较去年有所提高,其中步步高、大商股份改善显著。在记者选择的39家零售业样本公司中,剔除3家不可比公司,以剩余的36家公司数据计算的营业周期为45.28天,较去年中期缩减17.68天;存货周转天数为39.82天,较去年缩减15.39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5.47天,较去年缩减2.29天。
在消费需求增长的基础上,一些零售企业也抓住消费者的消费特征的变化,加大明星店的培育,走差异化路线,从而保证了净利率的提升,友阿股份就是其中之一。2011 年上半年友阿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4.05 亿元,同比增长39.26%;利润总额2.86 亿元,同比增长42.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0 亿元,增长40.30%。
租金、人力等各项外延成本的高企形势下,众多零售业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主动放慢了外延扩张步伐,除了永辉超市收入增速特别快之外,大多数超市企业收入增速在20%左右,而家电连锁的营业收入增幅也基本在20%左右。外延扩张放缓在一定程度上也拉低了上半年整体零售企业的费用率,这保证了一些上市公司净利润率的提升。
向上游要利润
中国的零售业的毛利率包括前台毛利和后台毛利两大部分,前台毛利是指进销差价所形成的毛利,后台毛利是指通道费用、返点所形成的毛利。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除了通过扩大直采等措施扩大进销差价外,还要求供应商提高返点,这直接激化了零供矛盾,如联华和卡夫的冲突事件就是典型代表。
在通胀压力下,零供矛盾尖锐化,这也反映了超市、百货、家电连锁另一个对抗通胀的手法,那就是像上游供应商要利润,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表示,我统计的56家零售类上市公司,他们70%的利润都来自于通道费用。
在通胀背景下,除了控制费用外,一些企业也因整合重组提高了供应链上的议价能力,转嫁了成本,这也成了一些零售企业利润上升的原因之一。
上半年毛利率的下降成为百货类公司的共性,38家核心企业中,仅有欧亚集团、东百集团、合肥百货、鄂武商、武汉中商、天虹商场、商业城、大东方、津劝业、成商集团、王府井约四分之一的企业实现了毛利率正增长。然而行业整体依然延续了利润高于收入增速的态势,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零售行业不断优化的费用控制能力,但零售业整合重组所造成的集中度提升及由此带来的更强的成本转嫁能力也不可忽视,除了对消费者有较强议价能力外,其对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的增强会显著提升其净利润。盈利能力提升的企业除了天虹商场、王府井的后台供应链管理优势外,大部分均为多业态强势区域型零售企业,这类企业的成本转嫁能力相对较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毛利率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