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不断下滑 中国百货业“买手制“重来

时间:2011-09-24 08:35  来源:网络资源

  网络购物和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的兴起,都将传统百货行业逼到了尴尬境地。“联营扣点”模式下,百货业正无奈地面对着不断下滑的利润。

  “联营扣点”模式待变

  所谓联营扣点,也就是引厂进店,商场提供经营场地,请代理商或品牌来商场开设专柜,由代理商经营,商场统一收银,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和扣点的经营模式。

  “对于中国的百货业来说,在过去的20多年中,采取联营扣点购销模式的占行业的80%以上,剩下的10%左右采取的是买断商品,拥有所有权的经销模式,而剩下的则以收取代理费,走代销模式。”北京王府井(600859)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万河表示。

  “近两年来,随着各类成本不断提高,商场为保证毛利率,不得不抬高进场费和扣点,推高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推高了商品的价格。”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定称,他表示:“以服装为例,有个‘1×8’的规则,1块钱的成本,到了零售端就变成了8元。”高企的零售价格又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负面的影响相互传递,直至伤害到百货企业本身。

  “联营扣点”这种盛行一时的百货业购销模式在如今,已不能像以往一样给百货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网络和产品同质化趋势都在削弱这种模式的吸金能力。

  据了解,除联营扣点模式之外,百货业还有两大购销模式,第一种是买断制的经销模式,百货商拥有货品所有权,靠购销差价赚钱;第二种是代销,百货商不拥有货品所有权,仅提供销售平台收取代销费。

  有业内人士认为,“联营扣点”不仅让商家经营能力减弱,同时利润空间也不断遭到挤压。因此未来百货业将向经销自营制度转变,提高企业集约化管理和采购,培养买手队伍。

  “买手制”重来

  据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商品种类匮乏,百货公司都采取买手制,即自主采购经营各类商品。但是,随着大卖场的兴起,百货业开始走品牌化,买手制走向没落。

  “有人提出,我们就是要取消进场费,我们要恢复买手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这是不了解百货业现阶段的基本情况。过去只有几千种上万种商品,可供选择的品牌较少,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百货公司的职能仅仅是组货的作用,买手制问题不大;但现在有几万种商品,几十万种商品,哪些好卖?哪些会滞销?就很难判断了,买手制的风险就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