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角逐生鲜:竞争“命门”在供应链

时间:2013-07-01 08:14  来源:网络资源

  电商大规模拓展生鲜市场的“战争”正全面打响。

  6月初,亚马逊中国推出海鲜频道“鲜码头”,而在7月,京东、中粮我买网等也将上线生鲜频道。而在此前3月份,1号店已宣布旗下1号果园正式进军生鲜领域,加上2011年10月淘宝生鲜频道上线,到如今,国内各大电商角逐线上生鲜市场正逐渐走入关键阶段。

  生鲜品类勾引电商热情

  生鲜为电商带来的不仅是利润,更是持续的消费、关注和稳定的人气,这种消费黏性对于商家来说是吸引顾客、提高客单价的金钥匙。

  2008年,生鲜网购已经开始。然而,第一批试水者几乎都因供应链、物流、管理等种种原因夭折。典型案例就是优菜网。2013年1月,创建于2010年的优菜网陷入“卖身”困境,其创始人丁景涛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归于两点,一是败于供应链,二是败于管理。

  有人说,生鲜并不适合创业者。而从去年开始,大玩家们开始进场。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目前,生鲜领域的参与者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有为了寻找新利益增长点的大型网购平台,如京东、亚马逊、淘宝、1号店;有借助强大仓储、配送背景,而试图转型涉足电商领域的物流公司,如顺丰优选;有专注生鲜食品,从小做大的垂直电商,如沱沱工社、优菜网、摘鲜网;还有为了留住原有的消费者,将生鲜配送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传统零售商,如永辉、沃尔玛、麦德龙。各家有各家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成长模式,生鲜品类缘何受到众多商家的青睐?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首先是大势所趋:人的消费方式在变。生鲜分为两类,一是走有机路线的高端类,二是百姓菜。百姓菜篮子是民生工程,线上取代线下并不现实。但是在高端领域,有已经形成习惯的网购大军,有足够的利润空间,线上取代线下是很有希望的。随着沃尔玛、家乐福、Tesco等众多实体超市面临租金数倍上涨的巨大压力,撤出城市的黄金地段、缩减门店数已经成为大型商超可以预见的未来,而订单式商业模式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少损耗,线上生鲜销售平台所带来的便利和吸引力会逐渐增加,这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生鲜品类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有着强大的消费黏性,作为重复购买率和活跃度最高的品类,生鲜为电商带来的不仅是利润,更是持续的消费、关注和稳定的人气,这种消费黏性对于商家来说是吸引顾客、提高客单价的金钥匙,是线上与线下超市真正开始势均力敌的制胜法宝。因此,对于线上电商来说,即使亏损也要进入这个品类。

  而从电商竞争角度看,电商的各种品类已呈逐渐饱和的态势。服装、3C的增速下降,生鲜领域坐拥巨大的需求市场,且相对于普通的平价超市产品拥有更高的利润率,而它在线上的销售模式还处于探索和开发的初级阶段,谁能抢先一步便可站在行业的制高点。

  竞争“命门”在供应链

  供应链的关键之一在于货源。传统的生鲜供应链上往往有众多参与者,从菜农、加工商到各级代理商,每一个环节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品质的损耗。在质量和成本的博弈下,各大电商试图降低这个链条的成本。

  零售业务的核心是供应链管理,生鲜品类对时效的要求很高,周转快、库存低,缩短产地和顾客之间的距离,确保生鲜食品的质量和新鲜度是生鲜电商的黄金生存法则。事实上,涉足生鲜的电商企业也都把供应链看成是制胜法宝。

  供应链的关键之一在于货源。传统的生鲜供应链上往往有众多参与者,从菜农、加工商到各级代理商,每一个环节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品质的损耗。在质量和成本的博弈下,各大电商试图降低这个链条的成本。有些电商选择与生产基地或者上游供应商直接合作,减少中间商的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供应商和顾客的双向对接,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赢。1号店副总裁郭冬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号店采取的是直达果园、农场的直采方式,也就是在各大水果的重点产区采购,采摘后的产品直接进入1号店仓库,也会选择与各国驻沪总领事馆农贸处、水果协会合作,引进一些政府推荐进口生鲜食品。

  顺丰优选的策略与1号店类似,针对生鲜品类专门设立采购部。在产地采购,并借助其物流网络实现快速配送。同时,顺丰优选可以支撑切入冷链物流,以丰富其主营业务。与1号店、顺丰等资金雄厚又拥有物流基础的企业相比,一些规模较小的垂直电商也有自己的策略。据摘鲜网负责人杨林介绍,摘鲜网的进货渠道分为三部分,一是直接进口;二是在国内直接合作参股了一些优质的农产品基地,主要针对那些较耐存储的水果,如陕西的猕猴桃和苹果、江西的赣南脐橙、海南的木瓜等。而一些不耐存储的水果比如蓝莓,就向基地提出采取拼车的购买方式,和别家供应商共用一套冷链,自己消化不了的蓝莓就在北京新发地直接进行对外批发。除了这两部分外,其他的水果都是在新发地进行采购。摘鲜网的物流中心就设在新发地。比基地合作和直接采购更进一步的选择,便是全产业链式经营。在2008年由九城集团旗下北京九城天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的沱沱工社,就是全产业链结构,其已经投资了7000余万元自建农场。沱沱工社创始人董敏表示,“我之所以下决心在北京平谷买下1000亩农田作为沱沱有机农场来种植果蔬,就是要从源头保证有机食品的质量。”沱沱工社定位于本地化生鲜平台,利用城市周边的土地进行种植,把绿色农产品挂到网上进行销售,收到订单后进行同城物流配送。不过,由于客户群主要还是定位于城市中的中高端消费群体,其发展规模仍然有很大的限制性,前期投入成本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