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商业:引领消费增长新引擎(2)

时间:2012-08-27 15:30  来源:网络资源

  “开放性”和“互动性”

  对于社区的概念,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认为社区最新型的概念就是“开放性”和“互动性”。在“开放性”上,郭戈平认为,“社区商业除了便利等各个方面之外,企业如何和现代社区的概念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就是它的开放性”。她同时指出,社区商业不同于大卖场、大百货等,最主要的就是顾客是经常来的,企业要跟顾客建立起非常强的互动关系。

  在国外,很多社区商店能够直呼顾客的名字,能够叫出顾客是谁,针对这种情况,郭戈平认为,这种顾客与企业之间的亲情、互动关系,能使企业和顾客很好地黏在一起,使企业能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这是社区商业在社区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根本保障,也是国外很多社区商业能够在社区里几十年当中,在面对大企业的竞争时依然能够很好地生存的法宝。

  郭戈平在大会上分享了连锁行业的几个热点话题,如“降低碳排放既承担了社会责任也降低了经营费用”、“零售业防损的范畴早已延伸到经营的各个环节”、“新媒体时代带给连锁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品类管理的推广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餐饮行业面临三高压力”、“生鲜经营依然是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建设与消费者变化同步”、“食品安全任重道远”和“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等九个当前业内重大的话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馅饼很大,想吃很难

  在社区商业的发展前景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向与会者算了一笔账。2011年城市化率刚突破50%,他认为,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在75%左右计算,国内过去三十年城市化率一年一个点,未来20年到30年时间,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在1%或者略降一点,在0.8%的速度增长,所以中国的城市化率是极其远大的。这样意味着每年将有1000万人口进入城市,这个城市化的群体是相当庞大的。

  中国经济即使不会像过去30年那样保持两位数左右的增长,不过荆林波认为,7%至8%的增长速度仍然会持续20年左右。他指出,从历史上来看,40年以上保持7%以上的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微乎其微,但是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极有可能再造一个奇迹,所以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和消费前景,我们充满信心。

  不过,“馅饼很大,但各位企业要想把‘钱’装到自己兜里,却难上加难”。 荆林波认为发展社区商业存在诸多难点。一是社区商业的公益性,目前为止还没有成为一种共识;尤其是商业主管部门的脆弱性,批示和政策下来之后,谁来执行、谁来督导?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地产集团的强势,从事商业的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本作为后盾,想进入社区商业难上加难。荆林波认为,社区商业购买的群体,决定了快速消费品、日常用品以及应急品是最主要的需求品类,为这群人服务的时候,是不足以撑起大的回报和高速现金流的,这就是所谓的公益性在里面。

  此外,由于存在着网购人群、老年人以及“三口之家”的家庭需求,社区消费的主体已经碎片化,服务也需要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荆林波同时指出,社区商业要大力发展,必然要提高物流效率。

  若要经久不衰,切勿经久不变

  本次会议对电子商务的讨论,及其对零售业的影响,也是一大亮点,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原当当网COO黄若认为,过去十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增长,以淘宝为例,从2003年5月份开始,当年销售额为8000万,2004年为20亿,到2011年内部数据达到了4000亿。黄若也指出,随着电商吸引了大量80后、90后主力消费群,对线下实体店的冲击最厉害的是百货店,而不是社区超市。

  “淘宝恰恰不是电商,淘宝是店,不是商。”天津津工超市董事长卢代盛却认为,就像一个菜市场,淘宝建了一个菜市场,弄了一个摊位,是摊位的出租者,淘宝商城所有商店都是自己经营,在淘宝上经营的那么多电商自己赚钱不赚钱我们不知道。

  卢代盛认为,电商的顾客毫无忠诚度可言,因为电商消费顾客连地方都不动,就可以从京东转到淘宝,从淘宝转到苏宁,但顾客抛弃实体店的成本并不等于零。他指出,即使80后、90后会成为社会消费主流,虽然这些人具有宅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曾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存在的重要基础,但电商的成本结构和实体店的成本结构各有优劣,电商很难成为满足宅生活的主渠道。

  此次大会,从线上、线下,对社区商业进行的深入分析,及今后的变革方向,正如卢代盛在大会上所说的那样——“若要经久不衰,切勿经久不变”。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  实习记者 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