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面临发展瓶颈 差异化转型是趋势

时间:2012-08-04 08:14  来源:网络资源

  【导读】上海虹桥百盛商店悄然关闭,国内百货业发展面临瓶颈。8月2日,经济之声评论:传统百货业转型需要“差异化”。

  媒体最新报道,已经经营十年的上海虹桥百盛合同还没有到期已悄然停业。此前有消息说,上海长宁区相关部门对外表示,虹桥百盛的离开是因为租约到期。虹桥上海城是虹桥百盛的所在地,那里的一名保安说,这家商店其实在半个月前就已经陆续停业,大部分专柜都移到附近几百米外的另一家百盛。虹桥上海城管理处市场部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百盛与虹桥上海城签订的合同应该是在今年11月到期。对于之后是否会与百盛续约,以及是否依旧引进百货商场,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不方便透露”。

  据了解,虹桥上海城此前以销售加扣点的方式将商业物业租赁给了百盛,但百盛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其实,从去年开始,国内百货行业发展就不景气,销售业绩也不乐观,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型百货企业相继关门歇业。可以看出,国内百货业经历多年快速崛起期后,目前正遭遇发展瓶颈,需要尽快找到转型之路。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评论这个话题。

  上海虹桥百盛商店悄然关闭,但从报道来看,并不是消失了,大部分专柜都移到附近几百米外的另一家百盛。也就是说同一个地段有两个百盛,把两个商场合成一个商场了。有人说,这家百盛的关闭仅仅是寻常的商业布局变化。王先庆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王先庆:这个不应该是平常的,应该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变动。如果是在扩张时期或市场化时期,应该是两家变三家或四家。如果经营遇到困难,或坚持下去会亏损更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为了求生存,可能二合一或三合一。

经营困难不仅在百盛一家出现。最近一两年来,百货商店关门歇业的新闻不断出现。今年5月份曾经繁华一时的上海第一百货淮海路店开业19年后正式关门停业,太平洋百货盈科店、五棵松店也都相继关门大吉。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很多人去百货商店的次数越来越少,这样的一种现象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百货业出现了加速下滑?

  王先庆:我觉得这应该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百盛关门事件,第二是消费者很少去百货商店。

 第一,百盛关门和太平洋关门,他们其他的很多店并没有关门,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第一,外资百货业在中国的适应期和生存能力问题,他们在中国发展了这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第二,百货业态的经营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扩张,现在处于一个调整期和再造期,百货的高处不胜寒,使他们存在着最先倒下去的可能。

  第二,消费者很少去百货店,可能网购或去超市、购物中心。这是零售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是消费者消费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大规律。必须看到整个百货业生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者去百货的人数和次数会越来越少。

 

  有观点认为,传统的百货店被网购打败了。王先庆认为并非如此。

  王先庆:传统百货业态生存环境和发展的条件已经慢慢在消失,但并不一定完全是被网购打败,也可能是其他形式,如商业街或奥特莱斯或购物中心专卖店等,很多种力量促成百货业的衰退。

现在很多百货店格局差不多,卖的东西差不多,价钱也都差不多,有点千店一面的意思。百货业经营环境下降是一种大趋势,王先庆认为,百货业走出困境非常困难,但是必须要走出差异化道路,形成自己的模式。

  王先庆:百货业本身这种形式的局限性,在改革开放初期或经济不发达时期,百货就意味着很多商品在一起,很杂,看不出好坏。随着消费者水平提高,越来越讲究品牌、讲究专业化,百货这种“杂”的状态已经不适应新的条件。

 实际上这三五年来,中国的百货业很多都已经在转型,而且有的转型非常成功。转型的方式大概有四种,第一种是小一点的转成超市,或超市化的大卖场。第二,大一点规模转成购物中心,加入电影院、娱乐场所、餐饮。第三种是把百货业分成楼层的市场,成为大型专业性市场品牌市场。第四,一些百货店转成类似于综合性写字楼之类。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传统的百货行业要想获得第二春,应该走一条非常独特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道路,形成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