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超市屡败屡战?(2)

时间:2012-07-04 08:29  来源:网络资源


不赚钱,先占位


    在上海,梁建勇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蛰伏上海17年的城市超市刚熬出头,眼下却又遭受国企派们的“欺压”。

    在汇智咨询首席顾问程岗看来,上海城市超市低调发展,但是太过谨慎了。2008年以前,城市超市基本上在上海的高端超市中一枝独秀,尽管并没有盈利,但是其盈利模式以及独到的经营风格都被PE看好。

    2008年以后,高端超市市场开始升温,初具规模的城市超市资本并不雄厚,才受到风投青睐的城市超市又不敢过于冒险,对与亏损期的预期也估计得很保守,再加上刚刚有所盈利就又因为租金、人工等面临尴尬,使得城市超市始终不敢将步子迈得太大。

    恰恰在城市超市犹豫之际,上海本土大佬联华超市占了城市超市的先机。

    程岗告诉记者,在选址问题上,高端超市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尴尬的地方。比如繁华商圈租金太贵,如果选高档小区则必须有2万人口的规模才能支撑客流。而当时城市超市因资金顾虑而在选址时稍显谨慎,联华超市则有在香港上市的雄厚实力和国企背景,很快将上海许多优质的资源先入囊中,短短3年,联华旗下的精品超市——超级生活馆已经在上海布下7家店,而城市超市发展17年才有12家门店。

    联华生活馆敢于亏损,也不怕亏损。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尽管联华生活馆在上海的反响还不错,但是在许多高端商圈中,联华生活馆遇到了华润Ole’的“狙击”。

    2010年进入上海以来,华润Ole’虽然在上海只有港汇中心、嘉里中心两个门店,但据说其火爆程度足以使其竞争对手眼红。据当时华润Ole’事业部经理戴红介绍,在未来3年里,华润Ole’还要在上海开出3~5家门店。显然,竞争在不断加剧。许多进入者不惜以亏损以及延长培育期的代价来抢占好地盘、好位置。

    程岗告诉记者,许多企业就是太注重位置,而没有考虑商圈的全面状况以及真正的购买力,匆匆忙忙开业等来的只有亏损。

    去年年初才加入上海高端超市市场大战的百佳超市便是一例。百佳超市旗下高端品牌TASTE品味超市营业一年多便低调关门。业内人士分析,在高端超市尚没有被消费者认识的情况下,冒然在黄金城道某大厦的地下室开张,缺乏一定的商业氛围,对应高端目标群很有限,导致门店入不敷出。


等不及的转型者


    如果说百佳旗下TASTE品味超市因选址、无规模而致其撤出上海,那近年开店迅猛的北京华联旗下高端品牌BHG精品超市亏损的状态如何解释?

    尽管北京华联BHG陆续在北京宣武门、沈阳市、广东惠州市等各线城市开出了精品超市,但表现低调,甚至在2010年其官网再未更新过。但低调掩盖不了亏损的事实,在华联综超2011年报中,北京华联精品超市有限公司目前净资产则为-3950万元,净利润为-129万元。

    梁建勇告诉记者,目前高端超市或者精品超市在操作模式上都处于摸索或者探索阶段,并无可复制的利润渠道和独特的营销模式。再加上昂贵的租金以及现金采购,损耗很大,而且前期开店投入是一般超市的3~5倍,有限的消费群体和高毛利难以支撑其运营,大部分目前都很难盈利。

    在不盈利状态下,许多等不及的高端超市的转型由此开始。

    华润BLT的出现恐怕就出于此因。

    2011年9月,位于北京国贸的华润Ole’高端超市变身为BLT精选超市,进口商品占比从70%大幅下调至40%。

    华润万家在北京放弃走Ole’高端路线与市场接受度有直接关系。梁建勇介绍,高端超市的进口商品比例一般超过了60%,消费者对商品品牌、品质、价格的认可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据一位接近华润万家运营方的人士透露,Ole’店内的商品价格虽然高,但其实并不赚钱,因为店内商品结构比较偏。

    与BLT命运相同的还有在2010年落户广州的百佳TASTE精品超市,据调查,两年下来,TASTE正在悄悄“自降身份”,缩减了进口商品比例,出现了许多平民产品。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因其地处中华广场,消费群体以本地广州人及年轻群体为主,而这两部分群体不具备高消费能力,适当调整价格是情理之中。“黄金地段高额的租金促使TASTE要先提高自身的销售能力,惟有调整营销策略,或通过调整价格线路,才能使超市继续经营下去”。

    “高端超市是适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业态,这无可置疑。但这个高端消费群体有多大,却很值得探讨。”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高端超市更多地停留在概念炒作和营销的层面,要做出具有品质含量的精品超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记者 赵晓娟)

 


新闻1+1

永辉特色超市“闯”深圳

    近日,特色超市在业内再掀话题,永辉宣布进军深圳超市业,在龙华片区将开出BRAVO特色超市。

    近两年,本地零售业吹起了从高端超市向精品超市过渡之风,吉之岛的友谊精品店、华润的BLT,再到如今岁宝的SMART、永辉的BRAVO,零售商家一直在淡化高端的概念,反而用“精品、特色”等词汇来推介自己旗下的超市,以市场的特色化来形成各自的卖点。

    即将开业的永辉BRAVO特色超市,一改高端超市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购物环境、商品结构和服务项目上进行了提升。据知情人士透露,企业在商品结构方面加大进口食品和特色商品的比例,包括日式刺身、港式烧腊、有机蔬果、雪龙牛肉等特色商品将会非常丰富,“虽然深圳已经有很多精品超市,但是企业会凭借广阔渠道的优势为大家带来惊喜”。

    据了解,深圳本地企业也有开设精品超市的计划表,例如茂业百货今年会在布吉区开设两间精品超市,而天虹今年初已经对中心区君尚百货场内的超市完成升级改造,据说以后每一家君尚百货都会以特色超市作为主力店来经营。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醒,精品超市由于对地理位置的选择非常苛刻,因此在扩张的步伐上适宜采取“成熟一间开一间”的策略,不宜盲目奋进,在同一个商业片区内,最好不多于两间,“特色精品超市如果相互竞争起来要比其他类型的超市卖场惨烈得多。

    因为它们的前期投入和基础成本非常大,而且培育市场需要3到5年的时间,如果最后以价格战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那么对这个业态而言更多的是带来伤害,而不是发展。”(吴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