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挣脱便宜质量差怪圈 加速推自有品牌(2)

时间:2012-05-12 10:31  来源:网络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自有品牌的开发可以增加超市自身的盈利能力。”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微博)确认。他分析说,零售业作为渠道终端,竞争越来越激烈,零售差价空间越来越小,超市普遍选择提高自有品牌的比例提升利润空间。“一方面超市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消费者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门店的需求来调节产量,有利于以销定产。”

  尴尬的自有品牌

  在自有品牌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零售企业从设计、原料、生产到经销,对代工自有品牌的企业进行全程控制,但对于本土超市来说,更多的只能是在制造商上有选择权,并不能直接监控。也正因此,不少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印象还停留在“虽然便宜但质量不好”上。国内不少在自有品牌中下大力气的公司最后因质量问题而不得不收缩战线,比如天津家世界集团。

  “零售自有品牌产品在欧美出现已75年,其间美国经历了三轮金融危机,这类产品却一直未受影响,发展至高中低档都有,目前占超市日用消费品销售比例,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超过40%,而我国只占5%,且产品以低档为主。” 王先庆说。

  某商业网站总裁黄华军认为,自有品牌商品占有市场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逐步提高消费者认知,品牌培育是关键。在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易耗品比较适合作为自有品牌来开发,例如纸巾、碗碟等。这类商品的特点是:技术不复杂、市场容量大、产品功能通用、销售者对其品牌没有特别的偏好、产品差异不是特别大等。

  品牌制造商协会主席布莱恩·沙洛夫曾表示,在中国,零售商要找到高质量的供应商很困难,供应商要找到负责任的零售商也很困难。自有品牌产品质量要好,包装要讲究,还要将货架安置在醒目的位置,对员工进行特别的培训,这些都需要零售商百分之百参与。

  “整个行业平均来看,自有品牌占超市年营收的5%。而美国自有品牌制造协会数据显示,美国自有品牌商品占超市年营收近50%。”王先庆建议,本土超市的自有品牌商品不宜过多,从消费者选择自由空间看,15%左右比较合适。“自有品牌在国内始终发展迟缓,目前仍是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