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小店“关门潮”来袭“洗牌期”呈现机遇(4)

时间:2011-12-12 08:13  来源:网络资源



  透视进口食品小店的利润空间

  这个行业好不好赚钱?比比佳小店的老板赵小红回答得有些保守,她说这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明显下降,他们夫妻二人守着这家店多年,所赚的钱也只够全家人日常开销。“我有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你说一年要花多少钱?”赵小红没有透露具体的数字,不过专业的商业地产人士认为,在武林广场这样的核心地段开一家这样的小店,如果产品利润低于30%,商家没有足够坚持下去的理由。

  在进口食品行业,有人做过对比测算——中国市场制造业的平均利润为15%,零售业平均利润为20%,餐饮业的平均利润为30%。而中国入世以来关税一降再降,人民币汇率一升再升,利好的集中使进口食品的平均利润高达40%―50%。位于建国北路的虎牙尝品负责人姜先生说,现在千万不能再相信“40%―50%”这个数字,进口食品的价格如今已走下高价的神坛,网店、代购等各模式已让其价格日渐平民化。

  “很多人以为这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很大,一头扎了进来,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会失望出局。”作为一年之前才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姜先生称当初看中的并不是这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而是认为进口休闲零食是眼下的消费热点,加上自身有一定的进货渠道优势才介入的。“我现在采取的是实体店和网店同步运作的模式。”姜先生称,实体店的成本在这儿,很难降低,现在网络发达,价格对比也方便,价格也不能抬高。该如何突破呢?姜先生准备通过网店和实体店互补的方式,摸索一种可盈利的加盟模式,并期待能通过复制这种加盟连锁模式来拓展新的盈利空间。

  其实,除了售价因素外,进口食品本身的损耗量也很大,这同样也给经营者带来了营运成本上升的压力。优の良品的一位负责人苏女士举了个例子,有些进口食品没有添加防腐剂,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到中国之后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导致食品变质,这样的产品只有报废。此外,一些产品的保质期只有三至六个月,如果在此期间不能迅速地将其销售出去,会直接产生积压成本。此外,食品的包装在运输中受损或是引发质量变化,最后的损失也是由经营者买单。“它不像衣服,今年卖不出去明年还能卖,时间到了,它只能下架作废。”苏女士称,对做进口食品生意的人来说,如何管理损耗成本直接关系到其经营利润。

  建国北路上的藏宝藏小店负责人包明胜坦言,在进口食品小店里,越是好卖的进口产品,利润越少,普遍只有10%-20%。“受欢迎的热门食品,很多小店都会想办法进货,价格自然比较透明。”包明胜称,相反一些冷门的进口产品其利润会相对客观一些,有些小店的一块售价高达300元的高档进口巧克力,进价可能只有150元,这样算起来其利润就能达到100%,但是,如今天信息越来越对称,这样的冷门食品越来越少,进口小店的利润空间明显受到挤压。

  薄利多销,这已经成了这类小店老板们的共识。包明胜最近让外甥小包帮他全力拓展团购业务,主攻企事业单位的年货市场。“团购业务的利润空间还要小,但是可以在量上取胜。”包明胜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