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9-25 15:29 来源:网络资源
北京华联一位采购经理告诉记者,她负责的品类,如饮料、日化等产品几乎全线涨价。不过,有的生产企业畏于被发改委“约谈”,则采用更换包装等方式来“变相涨价”。
通胀压力层层传导到了零售业。从企业经营角度,适当的通货膨胀可以提高客单价,进而增加企业销售额,在利润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从而实现更多的利润额。但持续高通胀则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因而出现客单价上升,但客流量下降的“怪现状”。
“从超市收款机观测到的数据来看,卖场客单价上升,客流量下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尽管销售额在增长,但真正发生交易的人数在逐渐减少。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华润万家高级副总裁蓝屹告诉本报记者。
蓝屹认为这种现象值得警惕。“这说明消费者不愿意在你的店里购买东西了,你的一系列促销策略也起不到作用。尽管门店销售额是增长的,这是由于物价上涨而促成的,但这种增长会越来越慢。”据蓝屹估计,目前行业客流量下滑比例至少在10%以上。
由于超市以居民日用消费品为主,尚且还能保证客单价的上涨。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在8月份针对北京零售业调研时发现,对于高端百货、家具、家电等非生活必需品来说,甚至出现客单价和客流量的双双下滑。
事实上,宏观层面观测到的数据与零售业的切身感受较为吻合。《报告》显示,受到通货膨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下降,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出现了回落,2011年上半年的增速明显低于2010年上半年。
1/3利润被“吞噬”
“如果CPI超过一定的范围,我们物业的租金也要相应的上调。”某大卖场总经理指着一份房屋租赁合同告诉记者。他表示,当年与房东签订合同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联动的条款,一旦物价指数高出既定的指标,房租就会上涨一定的幅度。
“我在2005年以低于2元/平方米/天的价格租的这块物业,如今房租价格已经上涨到了两块钱,每年的涨幅在1~2角。要知道,哪怕每年价格上涨一角,我为此多支付的房租就达200万元,而一个大卖场一年的净利润能有几个200万呢?”该人士叹息道。
除了商品进价的上涨,如幽灵一般的通货膨胀侵蚀到零售业每一个角落:人力成本、房租、办公费用甚至资产的维修费用。
“今年人力成本涨幅普遍在15%以上。如今一线员工的工资在1500元~1800元之间,如果算上交税和保险的话,企业还要为此多付50%的成本。此外,房租也增加了5个点左右,物业费、水电费、取暖费等其他费用也上升4~5个点。”世纪联华华北区副总经理何向阳告诉记者。